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又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苟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苟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饪“稷下学宫”的“蔡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秕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来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廉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缀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下到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盂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
D.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那时孟子并不被广泛尊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后期儒学内部两派,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说法证明了孟子及其著作是从两宋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
B.孔子之后,儒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派别斗争,孟子一派因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从而沉寂了很长的时间。 |
C.宋朝以前,孟子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他的书也只能归入“子部”,并因他的事迹不见于《史》《汉》记载,也常被后人怀疑和批判。 |
D.从中唐开始,“孟子升格运动”使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被政府封爵号,著作被增入儒经之中,跻身子“四书”,列入科举科目。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甲:诗情酒性话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饮酒是很有名的。小时候听大人们摆龙门阵,神色飞舞地说“酒仙”李白“喝醉酒写的草书吓退了蛮夷”,“李白一顿酒就喝一斗,吟诗一百篇”,“李白醉酒敢睡在皇帝娘娘杨贵妃床上,让高力士脱靴子”等,活灵活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李白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长大后,看了不少关于李白的书,会背了他的近百首诗,记住了他的许多关于饮酒的诗句。像《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有时酒喝多了,借着酒力,吟咏一首两首,颇觉回肠荡气,痛快淋漓。
在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酒如同他的挚友,始终紧随其生命历程,并赋予他极大极多的创作灵感。而咏酒诗篇更是表现出他豪放张扬的个性,《将进酒》即其中的代表作。长安放还,在“抱用世之材而不遇合”,治国齐天下怀抱落空之后,他感到人生快事莫如置酒会友,于是藉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畅酣的发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此地,“酒仙”李白已不满足与浅酌低唱,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豪壮的诗句随之喷涌而出,使人恍若看到李白眼花耳熟的飘然醉态和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环顾全篇,直如大河奔腾,曲折回荡,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当然,“嗜酒见天真”的李白,绝非见酒即喝得烂醉的“醉汉”。这在他的《行路难三首》中得以充分表现。要在平时,面对美酒佳肴,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会“将进酒,杯莫停”,一饮三百杯。但在这一次,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唱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形象地展示其内心的苦闷与抑郁,又表现了他乐观自信,顽强坚持的理想品格和积极入世的追求,凸现极高的思想境界。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到了晚年,幻想破灭,心气亦平和了许多,这从他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可以看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回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梦拂行飞。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虽然照样欢言笑谈,美酒共挥,酒醉情至,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但此时我们体会到的却多是冲淡天然,掩抑收敛,看不到他的豪情狂气了。不过,尽管如此,仍不失其飘逸洒脱的“谪仙”风韵。
没有酒就没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李白,我想这样说恐怕并不过分。他用如椽巨笔,将他的豪迈诗情与酒的诸般美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美的极致。李白与曹操、陶渊明、王维、李贺、王翰、苏轼、晏殊、李清照等的咏酒、饮酒篇什,将中国酒文化的生动民俗美和深层的社会积淀演绎得淋漓尽致,并组成恢宏的酒文化历史画廊,放射出不朽的光辉。
乙:太白十诗九言酒
我国古代一些诗人常把饮酒作为诗歌写作的内容。东晋诗人陶渊明就写有《饮酒》诗20首。他在诗前小序中写道:“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至于诗仙李白,更是诗酒联姻,其以饮酒为题材的诗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可谓空前绝后。难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饮酒西山戏咏》一诗中云:“太白十诗九言酒,醉翁无诗不说山。”
说李白“十诗九言酒”,显然有点夸张,但李白诗中常言酒却是不争的事实。翻阅李白诗集,试题中含有“酒”字的篇目不胜枚举:《对酒》、《暖酒》、《将进酒》、《山人劝酒》、《待酒不至》、《把酒问月》、《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凤凰台置酒》、《对酒忆贺监二首》……此外,试题中含有“饮”、“酌”、“醉”字的诗篇也屡见不鲜。如《留饮》、《九日龙山饮》、《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月下独酌四首》、《山中与幽人对酌》、《春日醉起言志》、《铜官山醉后绝句》等等。据笔者统计,在岳麓书社出版的《李太白集》中,仅试题中含有“酒”、“饮”、“醉”,“酌”字的诗篇有58首。
此外,有些诗虽然目中未含有“酒”、“饮”、“醉”,“酌”等字,却与李白饮酒有关,如《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李白在诗中坦言自己嗜酒贪杯,以至“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诗的后二句引用《后汉书·周泽传》中“太常妻”的典故,说明自己因酒醉而使妻子独守空房,使妻子的处境与“太常妻”无异,委婉地向妻子表示歉意。又如《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众所周知,“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别名,而“谪仙人”则是贺知章对李白的美称,李白在这首诗中,不仅讲了自己的别号与美称,而且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酒的嗜好,说自己饮酒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了,此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李白也将自己的名字与酒联系在一起。诗曰: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诗的最后一问,生动地写出李白和纪叟彼此相知之情,也反映出李白嗜酒之深。
李白不仅言酒的诸多,而且诗中与酒有关的名言佳句也多。诗人在诗中或提倡开怀畅饮。如:“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将进酒》)又如“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笑歌行》)或强调借酒消愁。如:“涤荡千古愁,留恋百壶饮。”(《友人会宿》)“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有的则写独酌或与友对饮的情景。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由上可知,李白的这些咏酒名句为酒文化增色不少。
1.下列四局古诗选择二句填空
A.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 | |
B.举杯邀明月______。 | |
C.五花马,千金裘______,与古同销万古愁。 | D.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 |
E、人生得意须尽欢 。
2.两文均写李白与酒的密切关系,而甲文说明其原因是A______
B______。
3.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甲______ 。
乙______。
4.作者认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已“看不到他的豪情狂气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醉翁是指
6.两段文字的阅读,简介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十万英尺名
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
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0里的地方,就安葬着7800名红军时,心里一阵悸动。我想,他们都是谁?他们都是些怎样的人?他们就这样长眠于青山之中了吗?
我不知道张崇鱼是否和我一样也产生过这样的悸动。
1932年,红军从鄂豫皖进入大巴山区,几场恶战下来,红军伤亡很大。受伤的红军就被送到这个叫王坪的大山里,住进红军总医院。我从图片上看到,所谓的住院部,就是农家的土房子。当时的红军药物奇缺,粮食稀少,伤员住进医院,不过是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躺者,几乎没治愈的可能。除了那些命大的,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他们就在这里静静地死去。真是静静的。70年后依然那么静。
这段历史,张崇鱼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可以倒背如流。
在他们中间,留下名字的,或者说名字被刻上墓碑的,只有40位团以上军官。我一一走过他们的墓碑,看他们的名字。他们真年轻啊,只有二三十岁的年纪。那么,那些士兵,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一定只有十来岁了。
当然,红军也为他们建了碑。那是一座10米左右高的墓碑,碑体通红,上面刻着黄色的大字:万世光荣。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字体刚劲有力。写字者,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女红军张琴秋。我在照片上见到了张琴秋,身着军装,飒爽英姿,漂亮而有风度。我猜想她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定坚强而又勇敢,热情而又快乐,并且渴望着爱情。
碑的左面,刻着两把步枪和一把驳壳枪。据说这三把枪,是红军把枪按在石碑上先描上去,然后才刻的,线条里显出一种拙朴的孩子气。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山风阵阵。陪伴这些亡灵的,只有这万丛青山。除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平时只有一个守墓人。
我想,张崇鱼即使不是在这里产生最初那个念头,至少也是在这里坚定了他的念头的。10年前,即1992年,刚刚退休的张崇鱼从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大会上得知,巴中地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牺牲,他一下被深深地震动了,当即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念头:要用自己的晚年建一座红军碑林。也就是说,他要把剩余的生命,全部用来寻找那些无名烈士和流落红军的姓名,然后镌刻在石碑上。
谈何容易。
毕竟时光已流逝了半个多世纪。
但张崇鱼说干就干。除了找有关部门查阅资料档案,他还一个个的寻访那些尚健在的老红军,请他们回忆自己远去的战友,说出那些姓名。在成都某干修所老红军刘祺的家里,张崇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刘祺当天夜里就失眠了。往事如青山不老。刘祺曾是一位红军医生,他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冒出一个又一个战友的面容,还有那些他救治过的伤员。他们亲切地微笑着,栩栩如生。他生怕自己忘了,索性坐起来写在纸上,想一个写一个,一直追忆到凌晨2点,一共回忆起42个姓名来。张崇鱼高兴极了,带着这些名字回到巴中。不想他前脚到刘祺的信后脚又跟来了,原来张崇鱼走后他又回忆起12个名字来。
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60余次前往红军走过的路线和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近30万公里。拜访了18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查询了600多个与之有关的单位,一个个的,十个二十个的,一天天的,一年两年的,大海捞针般的,搜集到了10万个红军将士的姓名!准确的数字是101068名。这中间,他和同事十上北京,都是坐的火车,住的地下室;路途上他被汽车撞过,被小偷光顾过,甚至被人误解当成骗子抓过。忍饥受冻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但他和他们竟然坚持了10年!
张崇鱼他们将他们找到的这10万个名字,镌刻在了巴中城内南龛山顶上,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川陕苏区将士碑林,一共用了3388块石碑。每块石碑高1米2,宽60厘米,它们一排排地站着,站成了碑林。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
我站在石碑前,一一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浩瀚的历史之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他们曾经与战友们失散,如今终于又站到了一起。我想他们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他们又回到了队伍中。他们站在一起,心中一定很踏实。我还想到了那个距此不远的王坪烈士陵园,那里的无名烈士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家了。
细雨蒙蒙,石碑上湿漉漉的,但一个个的名字清晰无比。我看见了黄二毛、廖狗儿、张二牛、张四娃、刘玄娃、我还看见了女红军郑吕氏、吕宋氏。我发现在陕西籍的红军里,叫“娃”的特别多。这让我想到了那位著名作家。他也曾经是个“娃”,也终于可以和著名作家那个“娃”一样,留名在世了。
在最后一块墓碑上,我看见了新的刻痕,有5个新添加上去的名字,他们是王世云、罗元洲、南存贵、李敬忠、王天钾。张崇鱼告诉我,这是今年春节后刚刚刻上去的,是由内蒙军区原副参谋长李子金(81岁)写信提供的。张崇鱼还说,有的老红军为了回忆这些战友的名字,给他写的信有三四十封之多。他们在回忆名字时,也回望了自己的一生。
张崇鱼站在这些碑林中,就像站在自己的家里。
他和他们就像是亲人。
张崇鱼,1939年生,曾当过中学教师,区委办公室主任,副区长,区委书记。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50公斤。现在,他成了这10万姓名的守护者,或者说,他做了这10万红军的户籍警。
1、文章开头的“那个念头”是指______。
2、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这样的方式”、“那些名字”分别指______的方式,______的名字。这段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数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文中,只描绘了张琴秋照片中的形象,作用是______。
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心里一阵悸动”是指________。
5、“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的含义是______。
6、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十万英名,还是张崇鱼们?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反思我们的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男女生中表现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美国大学女性教育基金会联合会主任帕梅拉·哈格指出:“教育者必须改变教学的方法,以尽早将女性的兴趣吸引到技术方面来。我们要集中精力做的不是去分析那些不喜欢计算机的女孩本身的问题,而是研究计算机文化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计算机学家弗郎西斯·格伦迪说,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性质的争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由于它在知识上的重要性,还由于它关系到能否将女性吸引到这一专业中来。她认为,所谓“纯”计算机学(如对算法的分析和复杂的理论)历来被认为比应用计算机学更令人尊敬,因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中坚”的男性理论家们把前者规定为“真正的计算机科学”。其实,“计算机上所进行的一切都需要某种抽象……仅仅有抽象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能够看到我们完成任务的结果返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
然而,男性对于计算机科学的评价标准却充分地表现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于是,多数计算机学的教学大纲中,在最初的几年里都是狭隘地局限于编制程序和这一领域中技术性的方面,而关于计算机的应用和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则被安排在整个教程的最后。这就向初学者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使他们误以为计算机科学就是“编程、编程、再编程“,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教学大纲将学习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学习人文科学割裂开来,而实际上,这种状况从中学时就已经存在。显然,这种一味追求所谓“抽象”的教学思想难以吸引女性的兴趣。因此,有专家认为,在关注计算机的数学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价值观、人的问题和计算机的社会影响方面。计算机科学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技术是怎样起作用的。他们还必须教育女孩不仅做计算机的用户,而且做它的设计者,启发她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向她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技术想象力的机会。
另外,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的性别偏见对于女生的自信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位女大学生对我们说,“男生经常和老师一起干活。比如老师做系统,都挑男生,其实女生也愿意干,于是就去找老师要求参加。但老师给你的活儿肯定是技术含量比较小的,如挑电阻。老师觉得女生心细,就让女生从用过的电阻中把同样的电阻挑出来。”这种状况影响了女生的自信心和女生的兴趣。
改变女性在大学计算机专业中的弱势地位是在计算机领域中实现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男女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平等不能单纯用有多少女性发送电子邮件、使用互联网、或用Powerpoint发表论文来衡量。性别平等意味着前摄性地使用技术;能够对于凭借技术而获得的信息加以说明;理解设计的概念;以及能够在技术上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求得进取。实际上,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计算机科学,而且适用于各个领域。将这种性别平等的概念应用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这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
1、计算机专业的男女生中表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二、三段中,使用计算机的性质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是__________,对女生参与计算机专业的影响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第一层应划在__与__之间,是____关系。
4、反思我们的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A、_______________
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木雕,现代家居的细节
唐羽
如果将时光倒退二十年,谁也难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从江南小镇明清老宅里拆下来的旧门窗、旧床板、甚至客堂回廊里的牛腿、挑头、额枋、裙板等部件,现在成了家庭装潢的“零部件”。
这些木雕从雕刻工艺上看,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从题材上看,大多为民间故事和戏剧故事,还有一些是吉祥图案、花草鱼虫及四季美景,即使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也是一个值得再次挖掘的文化宝库。
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的花板主要分为安徽徽雕和浙江东阳木雕两大流派。前者雕工细致、刻画精巧、底子打磨光滑,其中的浅浮雕特别有艺术价值;后者雕刻繁复,从一层二层的浅雕发展到八、九层的深浮雕,是深雕的代表。使用的木材主要是柏木、樟木、银杏木、楠木等,楠木又以金丝楠木为尊。
关于明清木雕,专家通常把它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建筑构架施雕比较简洁,常见的是一些花草纹样雕刻,最关键的一点是人物雕刻还没有在民居建筑上出现;第二时期是清中期,一般指乾隆一朝。民居建筑上的木雕风格与瓷器一样也从简洁走向繁杂华丽,“牛腿”、“帽翅”上出现了夔龙、猛狮、梅花鹿等瑞兽,花草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形象也开始出现在格扇的条环板上(即现在所说的花板之一);第三时期是清中期,即嘉庆、道光时期,这一时期的木雕匠师受到前朝玉雕、瓷器匠人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操作时有意炫技,建筑构架中大量出现了人物雕刻,人物形象从帝王将相到农夫村姑,无所不包,动物雕刻更讲究立体,出现了透雕和混雕;第四时期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也即从咸丰后,主要是“画工体”与“雕花体”两种形式出现了,并以各自的风格发展。前者有意摹拟绘画的笔意和气韵,追求诗情画意的效果。后者秉承传统木雕的风格与技巧,在用刀和功力与表现形式上以继承传统为主,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以连环画形式出现在雕花板上,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戏剧和“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等神话传说成了新的表现内容。同时,这一时期的工匠还自觉地吸收了西洋家具雕刻的技巧,并受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如将西番莲等西洋纹饰糅合进来,装饰方面趋于繁琐,有的木雕还敷金绘彩,人物、动物、花鸟形象更加独立。
1、为“花板”、“画工体”下定义(二者选做一个)“花板”是“画工体”
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说明方法。
3、请从木雕上人物形象着手分阶段介绍明清木雕的发展
(100字以内)
4、第一段中“零部件”的意义是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谜样的性格
契诃夫
头等客车的单间车房。
一个俊俏的小女人在蒙着深红色丝绒的长沙发上半躺半坐着。她手里使劲攥紧一把贵重的毛边扇子,扇得沙沙地响。她那夹鼻眼镜不时从好看的小鼻子上掉下来。她的胸针在胸口起伏不定,犹如波涛中的帆船。她心情激动。……她对面小长沙发上,坐着一个省政府的特任官。他是新进的青年作家,在本省报纸上发表些取材于上流社会生活而又篇幅不大的小说。
“啊,我了解您!”特任官说,吻一下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您那敏锐善感的灵魂,正在迷宫里寻找出路。”
“您描写我吧,沃尔杰玛尔!”小女人说,忧郁地微笑。
“我的生活那么丰富,那么错综复杂,那么五光十色。……不过主要的是我身世不幸!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受苦受难的女人。”
“我生在穷苦的文官家庭里。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人,头脑聪明,不过……时代和环境的风气啊,……他喝酒,打牌,……受贿。……还有我的母亲。……可是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无非是贫穷,为一小块面包而挣扎,自己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总之,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可是我只受过贵族女子中学那种不健全的教育,读过愚蠢的长篇小说,犯过青年人常犯的错误,有过胆怯的初恋。……我期望幸福,而且是什么样的幸福!我渴望做自由人!对了!做自由人,我认为就是我的幸福!”
“美妙的性格!”作家喃喃地说,吻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我吻的不是您,好女人,而是人类的痛苦!您记得拉斯科尔尼科夫(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吗?他就是这样吻的。”
“啊,沃尔杰玛尔!我要赫赫的声名,……要轰轰烈烈,要荣华富贵,就像每个(何必假装谦虚呢?)不平凡的性格那样。我渴望一种不平凡的……不是女人所想望的东西!可是后来,……后来,……我在生活道路上碰到一个阔绰的老将军。……您要了解我,沃尔杰玛尔!要知道这是自我牺牲,这是放弃个人利益,您要了解我!我不能不那样做。我总算使得家里人富裕了,我能出外旅行,干点善事了。……可是我多么痛苦,我觉得将军的拥抱多么难受,多么卑贱庸俗。那种日子,……那种日子可真难熬!可是有一种想法稳住了我的心:反正老头子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总要死掉,那我就可以要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那就幸福了。”
小女人用力摇扇子。她脸上现出要哭的神情。
“后来老头子死了。……他给我留下一点财产,我自由得像那个鸟一样。现在我总算可以幸福地生活了。……幸福来敲我的窗子。只要推开窗子就可以把它放进来了,可是……不!现在我总算可以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做他的伴侣和助手,为他的理想奋斗,生活幸福,……可以有个归宿了。……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是多么庸俗,恶劣,愚蠢!一切事情是多么卑鄙,沃尔杰玛尔!我真是不幸,不幸,不幸呀!我的道路上又出现一个障碍!我又感到我的幸福遥远,遥远了!唉,我多么痛苦,要是您知道才好!多么痛苦啊!”
“不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拦住您的去路呢?”
“又是一个阔绰的老头子。……”
那把断裂的扇子盖住她俊俏的小脸。作家伸出拳头支住他那苦苦思索的脑袋,不住叹气,带着精通心理学的行家气派开始沉思。这时候火车头拉响汽笛,嘘嘘地放气,车窗上的帘子给西下的夕阳照红了。主人公“俊俏的小女人”说“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你认为她要为自己打开一条什么样的路?
小说多次写到小女人手中的那把扇子,你认为那把扇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契诃夫的小说,常通过小人物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请紧扣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