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赝 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请带我走(节选)
张抗抗
春节过后不久,上头来了外调人员,加上总场保卫科和连队的保卫干事,差不多坐了满满一屋子人。小溪被叫去谈话的时候,那些人面露凶光,如临大敌,让小溪觉得莫名其妙。他们用审讯犯人的口气,提到了杜仲的名字,并要楚小溪老实交待有关杜仲的一切问题。他们是从杜仲住处的灶坑里,临走前没有被焚烧彻底的一大堆信件残片中,发现他和楚小溪的联系的。当楚小溪终于听明白,杜仲这个人已经在春节前夕“过江”去了,并且至今没有被遣送回来。
杜仲确是来过万山,但他的告别只是一种象征,连一句暗示的话都没有。
假如她真的知道他有过江的念头,小溪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阻止他,小溪也舍得。但小溪真的连一丁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察觉。她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发现。在那天晚上他们单独相处的三个小时中,关于这个犯罪计划,他绝没有向她透露一丝一毫。
可是没有人相信她的交待和检讨。他们说:那天杜仲突然来到万山农场,你为什么不在连队宿舍公开和他唠磕?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把他带到科研排的种子站,你们不是在密谋在干什么?小溪结结巴巴回答:怎么是密谋呢,只不过说了点家常事、H城的熟人、下乡后各自的收获什么的。他们说:谈话有证人在场吗?小溪说没有证人。他们说没有证人怎么能证明你不知情?怎么能证明你不是他的同谋?怎么能证明你没有参与并协助他外逃?怎么能证明你没有为他提供帮助呢?否则他来找你干什么?
小溪哑然无语。她无法证明自己。她什么证明都没有。
一连许多天,她被拘禁在连队“小号”里,回忆交待反省自己与杜仲的“历史渊源”以及现行关系。夜深人静时仔细回想,其实那天晚上有许多个微妙之处,都已经显示出了杜仲决心“过江”的可疑迹象,可惜小溪只是浑然不觉。比如那只该死的半导体、比如农药、比如……但小溪什么也不能说,某种本能告诉她,她说得更多麻烦就会更多。她在拼命检讨、痛心疾首地认错、表示坚决与杜仲划清界限的决心的同时,却总是一问三不知地守口如瓶。后来的许多年里,小溪时断时续地想起万山农场持续了几个月的审查,当时她那种顽强的缄默不语,其实并非出于良知,而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也许在潜意识中,还有一点对杜仲残留的友情。杜仲曾跟她说了那么多不该说、对一般人不敢说的话,想必杜仲是信任她的。也许在杜仲的生活中,只有她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她得对得起这种信任。
小溪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能躲过这场厄运。然而她终究还是躲不过。专案组初期劳而无功的审讯,因一张小纸片而突然起死回生。一个深夜他们得意洋洋地出示了那张纸片,纸片已经被揉得皱皱巴巴,但上面的中文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请带我走!
下面是一行俄文:
Возъмитеменя!
小溪的心脏狂跳不已呼吸窒息,她感到自己快要晕过去了。她认出那是杜仲的笔迹,杜仲给她写过那么多信,不会有错。这不是栽赃,是杜仲亲手所写。但小溪从来没有见过这张纸片,它从哪里来?又怎么会到了专案组的手里?即使这张纸片是杜仲所写,和她有什么关系?小溪的脑子乱成了一锅粥,她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嘴巴,也说不清楚了。
——请带我走!千真万确地明摆着,你是想让杜仲带你一起走,一同过江去!但杜仲狡猾得很,他怕带着你累赘,不愿带你走。你说你从来没有见过这张纸片,这是抵赖和狡辩!纸片是从科研排种子站的小屋里找到的,那天晚上就你和杜仲俩人在那儿,不是你写的是谁写的?我们已经调查过了,杜仲在文革前就开始学俄语,想必他在H城时就教过你好几年了,可见你俩早就里通外国,预谋叛逃……
可我……我到北大荒以后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我已经是中共预备党员了,我干嘛要叛逃啊?小溪满心委屈地为自己辩护。
那是伪装的!正是为了掩盖你真正的目的:
我真要想走,可以当面同他说嘛,干嘛要写在纸片上啊?小溪觉得事情简直荒唐到了极点。
那是……那是因为……因为当面说,你怕隔墙有耳,给旁人听见嘛。这张纸条正暴露了你的心虚……
一切的争辩都是那么无力和无用,事情已无可挽回。楚小溪叛逃未遂的罪名正式成立,很快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撤销了排长职务与其它所有的荣誉称号。
后记: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楚小溪一直恨着杜仲。她觉得在她和杜仲的交往中,杜仲一直把她当成一个无知的倾听者看待。他仅仅只是需要有人倾听,而从不关心倾听者的感受。他不会顾及自己的悄然离去,会给与他相关的人造成怎样的伤害。楚小溪永远也无法原谅杜仲的原因之一,是杜仲其实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同行者,或是一个共享秘密的朋友。如果是那样,她也许会认为,即便对自己的审讯和处分再严厉再过分,都还算值得。
注:杜仲的父母在文革期间被定为修正主义分子,他自己遭遇极大的生活变故,只有楚小溪倾听他的诉说。杜仲在北大荒农场逃到了苏联,在逃之前他找了一次楚小溪。
请概括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小说中的“杜仲”虽没有直接出现,但在作品中却是不可或缺的,简要概括他在作品中的作用。
请简要概括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补充部分,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近30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充满了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一是呼唤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溶入世界文学的潮流;一是渴盼回归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但是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自五四以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有意无意的文化自卑仍潜在支配着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导致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结论得不到矫正,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成见和“常识”,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当下建设与未来发展。可以说,文化自信的问题不解决,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便难以形成,在此基础上更难以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未来。
②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在世界舞台丧权辱国的近代历史使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的焦虑,感时忧国的爱国情怀与保种强国的现实诉求经历了内在的紧张的绞杀与撕裂。在连续战败的历史经验的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到五四时期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文化的自卑酿成了后来人们的“全盘反传统主义”。在这种极端的羞耻感和自卑感的支配下,五四学人所提出的文化解决方案自然也陷入极端和决绝。所以,时至今日,中国文学研究要形成对自身民族文学传统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和判断,首先要做的一件工作,仍是要清除研究者本身那种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
③当然,提倡确立和重建一种正当的、理性的文化自信,不是要采取一种“事后之明”苛责于五四新文化先驱和学人。他们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自有其自身的语境——大抵是在一种世界文化格局中意识到本民族文学的不足而产生的近乎恨铁不成钢的文化心态。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只要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落后于世界,这一国家的知识分子便不乏有人起来唱衰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然而,今日对五四知识分子当年的决绝姿态和极端言论取“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接受他们的决绝和极端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影响。
④总之,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学人有更多的足够的理由重提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既要以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客观认识为基础,也要以对民族文学当下实践的理性认知为前提,还要基于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建设的必要信心。日本文学家吉田幸次郎曾说:“从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这样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的文学,在其他文明地域确实少与伦比。中国虽然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但是,西方也没有产生李白和杜甫。”这种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文学的方式,长时间却为我们本土的一些文学研究者所缺乏。个中的成因,研究者本身缺少文化的自信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所谓文化的自信,既不是文化的自大,也不是文化的自满,而是对自身民族文化之自我的充分尊重和创造发明。
(节选自王爱松《文化研究与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影响了一些文学研究者的观察视野和判断尺度。
B.文化自信影响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文学的理性判断,也影响未来的民族文化建设。
C.文化自信在五四时期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也导致当时人们提出了“全盘反传统主义”。
D.文化自信应该是正当的、理性的,不能脱离了“其自身的语境”而苛责那些文化先驱。

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近3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存在的诉求引出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解决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
B.第②段回顾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局,指出要重建文化自信要清除内在的近乎根深蒂固的“阶下囚”心态。
C.第③段紧承上段,认为后人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看待五四的先驱们,重在阐释现代人重建文化自信的方式。
D.第④段和前面构成分总关系,指出文化自信反映在文学研究中的各种要求,并认为本土学者缺乏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的两种看似悖反的诉求其实都涉及到文化自信问题,也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建设。
B.在近代历史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文化焦虑,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矛盾,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C.中国某个阶段出现唱衰自己民族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现象在世界舞台上是少有的,不能对他们保持“同情”。
D.今天,重建文化自信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只着眼于现实世界,而抑制对神的关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红楼点滴(三)
张中行
①我是在中等学校念了六年走入北京大学的,深知充任中学教师之不易。没有相当的学识不成;有,口才差,讲不好也不成;还要有差不多的仪表,因为学生不只听,还要看。学生好比是剧场的看客,既有不买票的自由,又有喊倒好的权利。戴着这种旧眼镜走入红楼,真是面目一新,这里是只要学有专长,其他一切都可以凑合。自然,学生还有不买票的自由,不过只要买了票,进场入座,不管演者有什么奇怪的唱念做,学生都不会喊倒好,因为红楼的风气是我干我的,你干你的,各不相扰。举几件还记得的小事为证。
②一件,是英文组,我常去旁听。一个外国胖太太,总不少于五十岁吧,课讲得不坏,发音清朗而语言流利。她讲一会总要让学生温习一下,这一段空闲,她坐下,由小皮包里拿出小镜子、粉和胭脂,对着镜子细细涂抹。这是很不合中国习惯的,因为是“老”师,而且在课堂。我第一次看见,简直有点愕然;及至看看别人,都若无其事,也就恢复平静了。
③另一件,是顾颉刚先生,那时候他是燕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课,讲《禹贡》之类。顾先生专攻历史,学问渊博,是疑古队伍中的健将;善于写文章,下笔万言,凡是翻过《古史辨》的人都知道。可是天道吝啬,与其角者缺其齿,口才偏偏很差。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写得速度快而字清楚,可是无论如何,较之口若悬河总是很差了。我有时想,要是在中学,也许有被驱逐的危险吧,而在红楼,大家就处之泰然。
④又一件,是明清史专家孟心史(森)先生。我知道他,起初是因为他是一桩公案的判决者。这是有关《红楼梦》本事的。很多人都知道,研究《红楼梦》,早期有“索隐”派,如王梦阮,说《红楼梦》是影射清世祖顺治和董鄂妃的,而董鄂妃就是秦淮名妓嫁给冒辟疆的董小宛。这样一比附,贾宝玉就成为顺治的替身,林黛玉就成为董小宛的替身,真是说来活灵活现,像煞有介事。孟先生不声不响,写了《董小宛考》,证明董小宛生于明朝天启四年,比顺治大十四岁,董小宛死时年二十八,顺治还是十四岁的孩子。结果判决:不可能。我是怀着看看这位精干厉害人物的心情才去听他的课的。及至上课,才知道,从外貌看他是既不精干,又不厉害。身材不高,永远穿一件旧棉布长衫,面部沉闷,毫无表情。专说他的讲课,也是出奇的沉闷。有讲义,学生人手一编。上课钟响后,他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本讲义,拇指插在讲义中间。从来不向讲台下看,也许因为看也看不见。应该从哪里念起,是早已准备好,有拇指作记号的,于是翻开就照本慢读。我曾检验过,耳听目视,果然一字不差。下课钟响了,把讲义合上,拇指仍然插在中间,转身走出,还是不向讲台下看。下一课仍旧如此,真够得上是坚定不移了。
⑤最后说说钱玄同先生。钱先生是学术界大名人,原名夏,据说因为庶出受歧视,想扔掉本姓,署名“疑古玄同”。早年在日本,也是章太炎的弟子。与鲁迅先生是同门之友,来往很密。他通文字音韵及国学各门。最难得的是在老学究的队伍里而下笔则诙谐讽刺,或说嬉笑怒骂,他是师范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课,讲“中国音韵沿革”。钱先生有口才,头脑清晰,讲书条理清楚,滔滔不绝。我听了他一年课,照规定要考两次。上一学期终了考,他来了,发下考卷考题以后,打开书包,坐在讲桌后写他自己的什么。考题四道,旁边一个同学告诉我,好歹答三道题就交吧,反正没人看。我照样做了,到下课,果然见钱先生拿着考卷走进教务室,并立刻空着手出来。后来知道,钱先生是向来不判考卷的,学校为此刻一个木戳,上写“及格”二字,收到考卷,盖上木戳,照封面姓名记入学分册,而已。这个办法,据说钱先生曾向外推广,那是在燕京大学兼课,考卷不看,交与学校。学校退回,钱先生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学校要依法制裁,说如不判考卷,将扣发薪金云云。钱先生作复,并附钞票一包,云: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这次争执如何了结,因为没有听到下回分解,不敢妄说。总之可证,红楼的容忍风气虽然根深蒂固,想越雷池一步还是不容易的。
(选自《故园人影》,有删节)
【注】红楼,指原北京大学文学院,作者曾就学于其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阅读第①、⑤两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作者看来,合格的中学教师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概括说明。
(2)从作者的叙述来看,钱玄同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学生好比是剧场的看客,既有不买票的自由,又有喊倒好的权利。
(2)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
第四段举孟心史先生的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交代“他是一桩公案的判决者”这一背景?
作者通过回忆在北大学习的亲历往事,集中表现“红楼的容忍风气”,行文条理贯通,亲切自然。请从结构安排人物描写两个角度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 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对“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原始儒家的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B.是原始儒家的理想,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
D.后期发生了异化,出仕的目的转向了个人私利。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C.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颜之乐”又含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地 锦
聂鑫森
①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②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100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③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20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景家住在5楼,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④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景影完成这个报告的初稿,是在地锦送绿的书房里。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老伴刘欣。刘欣边看边念,每到妙处必大声叫“好”,然后说:“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可惜,它不能录入你的大文,遗憾。题目是《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
⑤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景影很惆怅。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口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
⑥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词是:决不能清除地锦!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景影对老伴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刘欣默默不语。
⑦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嚼什么舌根子了?”景影问。“国人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原本互不打交道,但因我家不肯清除地锦,便成了一个议论的焦点。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刘欣淡淡地回答。“屁话!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景影叫着。刘欣接着说:“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
⑧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拨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选自2014年9月4日《文艺报》,有删改)
(1)请分点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第③段描写一年四季的地锦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并分析景影这个人物的形象。
(4)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