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乌篷摇梦到春江
叶文玲
四年前,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其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来,那该多好!
那时,我并没见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有关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蓬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归浙江仅两年,我已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
一是去岁金秋,一在今年暮春,两次均作陪客,陪文朋艺友遨游;一棹轻波碧水路,兴致格外高昂,只觉得不枉我作悬肠念的富春江,比梦中更俏更娇美。
两次遨游,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因为,当你迂回山间行行复行行不胜引颈张耳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起来,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一江水的鲜活可爱;待盼到归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漾波漫流的大小,更令你陶然如醉,神魂飞扬,彼时,你纵有千种愁思万般忧,也将全部消溶在这一江碧玉里。
我始想,富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袅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委实别致有趣,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居农舍,更添无限野趣。小船悄悄儿荡进湾来,船上人无不惊殊,若再到那流泻百尺飞珠迸玉的葫芦瀑下溅一溅,定会溅得你满身惬意。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她的色泽,无怪她有“第二漓江”之称。那江水真是澄于湖海碧于天,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尽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心,只觉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无怪朋友们相视叹曰:喔,一到富春江,眼瞳都是绿的!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千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竟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泰、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展现她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古往今来的人对严子陵如此仰慕,大概并不在乎已成百太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敬崇这位先贤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傲世风骨。试想,几请不出山宁作垂钓翁的归隐客,倘使活至今日,恐怕更要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开后门发横财之类歪风邪道绝缘;而这位敢把脚搁在刘秀肚子上午睡的严光先生和喝了高梁酒“见了皇帝不磕头”的山东好汉们的神魂,又是何等的相通相似!
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觅。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说富春江“俏”、“娇”、“美”,可见富春江总体上显得灵秀,充满诗情画意。 |
B.说“ 钓台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是要强调严子陵的风骨和神魂给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震撼力。 |
C.作品想象力丰富,从戈壁滩到富春江,从自然山水到人文景观,文笔自由舒展,文采绚丽飞扬。 |
D.作者借两次游历富春江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富春江的赞美和对喧嚣城市生活、歪邪世风的批判。 |
E.文章写到富春江“比梦中更悄更娇美”后并未马上分写其“俏”、“娇”、“美”,而是宕开一笔陈述行程佳妙之因。这样写很好地为下文写富春江“俏”、“娇”、“美”蓄势并营造总体氛围。作者说“丰哉,富春江”,富春江“丰盈”的魅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作简要分析。
作品题为“乌篷摇梦到春江”,可文中并没有一只实实在在的乌篷船摇撸前行,作者这样安排,会不会文不对题,试根据文本,作简要探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春雨
[美国]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费舍尔已经醒了,但仍然躺在床上,他想着白天目睹的那次车祸。一个年轻人被一辆汽车撞了。乔治深深地同情这个人,他看上去不过二十八九岁,当时,他很想上前安慰他,可是就是不知该怎样说出来。乔治回家,心中一直还憋着这未说出口的话。
回到那间黑暗的屋子,躺在床上,听到女儿弗洛伦斯把钥匙插进锁里的声音。她悄声对人说:“你不进来呆一会儿吗?”
“不。我明天九点有课。”
乔治想,这个小伙子真是好孩子。弗洛伦斯和他在一起,一准叫人放心。她有点像她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和好人相处。
一连不少天乔治都没有睡觉,这是因为他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他总是躺在那里想象着,这些事情都是冲着他发生的。在这些无眠的夜里乔治想着白天所发生的事,他对那个垂死的年轻人说“不要怕”,他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说“你理解我的孤独”。他告诉妻子和女儿他对她们是怎么想的。
“贝蒂,”他对妻子说,“有一回你让我说了话,但是那不是你,而是海,是那黑暗,还有那水拍打桥墩横梁的声音。这些富于诗意的东西让我感到了人是多么孤独……”
他对弗洛伦斯说:“你从小我就爱你,可自从你拒绝上大学,我对你就失去了最后一点点感情。你让我最满意的事情是常常把像保罗那样受过教育的小伙子带回家,但你却又和他们处不长久……”
乔治不断地向自己说这些事,直到黎明的第一抹灰白色的光溜进卧室,睡在另一张床上的贝蒂的侧影更清晰。
一天,门铃响了。来人是保罗,他戴一顶旧帽子,穿一件雨衣,肩上已淋湿了。
“保罗,下雨啦?”
“下点小雨。”
保罗进来了,但没有脱下雨衣,“弗洛伦斯呢?”
“她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了,她母亲到什么地方去打桥牌或玩麻将了。”
保罗有点失望,朝门口走去。
“哦,很抱歉。”乔治说,心里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待一会儿。
保罗到了门口又转过身来,“费舍尔先生。”
“嗯?”乔治应道。
“和我出去散散步怎么样?”
“你不是说在下雨吗?”
“只是春雨而已。”保罗说。
“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他进到他的房间去找雨鞋。他感到一阵激动。
刚一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
整个天空都飘洒着白白的雾水,街灯上也挂满了水珠。充满水汽的风从新泽西州吹来,越过赫德森河,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有时,风把雾珠吹进乔治的眼里,使他好像触了电一般,身上一阵惊悸。他迈着大步跟上保罗。他很想喊出来,但他不想让保罗看出来。
保罗一直在讲话,他讲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的故事,谈起这次战争,又谈论起了人民。乔治向这个孩子讲了在车祸中死去的那个年轻人的故事,当他发现这个故事让保罗深受感动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后来他们就谈起了弗洛伦斯。乔治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
“弗洛伦斯挺漂亮,长着那么一头红发。”保罗说,他那个神态好像是在讲述自己。
乔治没有说什么。
“费舍尔先生,”保罗很认真地告诉他,“弗洛伦斯爱上我了,她是这么对我说的。我也想爱她,因为我很孤独,可我不知道——我对她爱不起来。我们在河滨路散步,她说我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她要去看电影。”
乔治感到自己心跳得很厉害。他感到他是在倾听他们的秘密,然而这些又不是什么秘密,因为他一生中早就知道这些。他想要说话——告诉保罗自己也和他一样。他想要告诉保罗他一生中是如何孤独,如何彻夜不眠,不是做梦就是想这想那直至东方发白。但是他没有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保罗。”他说。
他们冒着雨往回走,雨下得大起来……
进屋,乔治脱掉雨鞋,把淋湿的帽子和雨衣挂到了卫生间。他轻轻地从收音机里调出一些爵士音乐,点燃一支雪茄,然后关了灯。在黑暗中站了一会儿,他来到窗前,把窗帘拉到一边去。
春雨飘落着,落在一望无际黑黝黝的泽西河岸,落进奔腾流淌的河水。雨点拍打着高大的枫树的叶子,发出单调的声音。冷雨洒窗,乔治感到泪水已流到了腮边。
他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他想要说他从来没有说出的话。他想要告诉她们他发现自己,而且再也不会失落,再也不会沉默。他爱保罗,他爱弗洛伦斯和贝蒂,他也爱那个在车祸中死去的年轻人。
“我必须告诉她们。”他想,他先推开了弗洛伦斯房间的门。
弗洛伦斯在睡觉。他能听到她那轻轻的呼吸声。
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 (有删改)当谈起弗洛伦斯时.乔治为什么会“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2分)
怎样理解乔治的两次激动?请作分析。(4分)
①“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他进到他的房间去找雨鞋。他感到一阵激动。
②刚一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小说多次写到车祸中的年轻人,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
“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代替。
1. |
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护人【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 |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2. |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3. |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
4. |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军医吴孟超:我的敌人就是肝癌
1959年,他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理论;1960年他主刀完成国内第一例肝脏切除术,随后他开创了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的先河。数十年的坚持让他在手术台上割下了万余颗各式各样的肿瘤。
如今,这位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的老人,先后获得了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无数荣誉。
对此他并不在意,老人只希望坚持自己的手术生涯,直到再也拿不起手术刀。
“我只想为病人手术,而且我也喜欢这些。”他说,“我是军医,我的敌人就是肝癌。”
4月16日,无影灯下,89岁的吴孟超捏着手术刀,裹在青色手术服里的他,身体前倾,瞳孔收缩。他的手在病人腹腔里游走。剪刀、钳子、缝线、剥离、切除、结扎,40分钟后——“砰”,一颗拳头大小的肿瘤被扔进托盘。
这样的手术,吴孟超已做了14000余例。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站着,切除各种肿瘤。
吴孟超没时间在上海遛弯,他要不停地为病人看病,几十年来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几乎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日子,大楼里的医患人员都会看见吴孟超的身影。
2011年4月的一天,一位医生与他聊起了九亭镇(位于上海松江区)发生的一件新闻。吴老与前者讨论了一阵后,忽然抬起头,盯着对方问“九亭在哪儿?难道在上海?”
有一次,79岁的吴孟超发烧,而当天又有一例肿瘤切除术。吴老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
两小时后,他割下了一个890克的肿瘤,接下来,他一屁股瘫倒在椅子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他抬进休息室。
有一年,一位医生出国心切,伪造了吴孟超的推荐信,交到国外实验室,实验室复函向吴孟超求证。
对此事,老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他发现,这名伪造自己推荐信的医生素质不错,就重新写了推荐信,帮助这个医生出国。
不过,吴孟超也会发火。
2011年4月16日,在一间手术室,老人站在一份病人的病历卡前,将两道花白的眉毛拧到了一起。他叫来主刀医生,在医生面前戳着病历卡大喊:“这种情况可以不做手术,病人多花钱不说,对身体也不好,你知道不?”
十几分钟后,在更衣室里,吴孟超仍然火大。他猛地一下提起裤子,盯着面前的记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心里只有“票子”,这样很不好。
“只要让病人费钱、耗费身体的事情,吴老就会生气。”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一位医生说,“吴老常说,不要在病人身上捞钱。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吴孟超十分勤俭。在医院见到没人用的电灯,他会主动关上。除了军装,老人就一套黑西服,平时不舍得穿。
很多时候,吴孟超出差,都是自己买面包备早餐。几十年来,他给孙子买过的唯一礼物就是一个变形金刚。
而这位勤俭的老人,为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捐款600余万元。
吴孟超的养生之道是睡觉。每天他都会保证7小时睡眠时间。
“独特”的养生方式,为吴老换来了一副没有任何疾病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2007年,肝胆医院举办了足球赛,组委会邀请吴孟超去开球。尽管裁判告诉他意思一下就好,老人却抡起了腿,一脚把球踢出了几十米。
“不可思议,每次手术后,吴老的精神头都很足。”一位医生回忆说,“吴老要是看见和自己一起手术的年轻医生疲态尽显,就会凑上前,笑嘻嘻地说,你‘站功’还要练。”
很多时候,吴孟超会礼貌地拒绝那些知道自己年纪后试图搀扶自己的年轻人,而后他会大步流星地走到人群的前面。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概述了吴孟超的成就,下文主要记叙他几十年工作在手术台前的事迹,做到了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
B.“剪刀、钳子、缝线、剥离、切除、结扎”这种叙述方式,写出了89岁的吴孟超给病人动手术时的利索,表现了他年老而不服老的精神。 |
C.文章一处写吴孟超“盯着对方问”,另一处写“盯着面前的记者说”,这是给病人动手术养成的职业习惯,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谨慎、负责。 |
D.文章将吴孟超与主刀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他的勤俭与捐巨款作对比,表现出吴孟超一心为病人着想,视金钱如粪土的高贵品质。 |
E.文章介绍了吴孟超的养生之道: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一生少疾病,并能越活越年轻。文章第一、二段写吴孟超的成就与荣誉的作用是什么?(6分)
第四段写道:“他说,我是军医,我的敌人就是肝癌。”请从结构、刻画人物形象两个方面简析其作用。(6分)
在刻画吴孟超崇高形象的同时,文章又写“吴老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给“伪造自己推荐信的医生”写推荐信,“仍然火大”等。这是否影响作者对吴孟超崇高形象的刻画呢?(8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然而,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连。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但文化却寄托在文字上。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却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可通解先民的情思。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纸上文字完全一致,在民族的团结上帮忙不少。历史事实具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
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支了。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节)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读书的意义”。
文中第三段提到纪晓岚戏答乾隆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认为当时“读书种子的稀少”的原因是什么,试分别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