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慈善艺术大师吴东魁
阳春四月的一个下午,《世纪人物》杂志社有幸约见了这位著名的慈善艺术大师,初次相见,吴老先生那质朴的言谈,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
吴东魁,现任吴东魁艺术馆名誉馆长、世界华人书画院院长、华夏画院院长。他在鲁西南的泥土里寻找灵感,他创建了全国第一所私人艺术馆,他力争在有生之年要捐赠100所希望小学……从鲁西南到海内外,吴东魁用不断完善的丹青写意抒发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善意。
情牵故土 梦绕家乡
吴东魁生于鲁西南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带着兄弟姐妹艰难度日。但哪怕再艰难的岁月总需要一些亮丽的点缀,勤劳的母亲给予了他最初的艺术指导。他的母亲喜欢剪窗花、织鲁锦、用绣花针绣龙凤呈祥,将触目所及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灵巧的手创作出来,记录下来。吴东魁知道,生活时艰,但美却无处不在。观察生活中的美成了幼时吴东魁最享受的时刻。善于观察的他,用粗糙的树枝、废弃的木炭,在石岩上、墙壁上描绘着世间美好的事物。对于他来说,没有笔墨纸砚,作画之处便是天地之间。
现在的吴东魁依然会在午夜梦回间回到那个曾经给了自己美好童年的贫穷地方,但没有抱怨与嫌弃,有的只是亲切与眷恋,他把那里的苦难变成了一生的快乐,那里的苦难也因这种快乐有了生活的寄托。经霜历雨,吴东魁从小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他再也不会向生活低头,哪怕是无钱上学,哪怕是死里逃生,生活的苦难给予他的只能是对生命的理解与珍视。
天高飞鸟 点墨抒怀
吴东魁的大师之路并不容易。当他决定上学学习绘画,他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学费的问题。凭着自己的勤工俭学、勤俭持家,从上学到大学毕业,吴东魁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靠着双手、智慧和力量,他艰难地向绘画的道路前进着。上学期间,别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当有人尾随而至,才发现,吴东魁一个人在教室的地面上、黑板上进行着自己孤独的创作。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不画完三瓶水,不去睡觉。
毫无疑问,绘画正在一步步成为吴东魁生活的全部。为了热爱的艺术,他毅然放弃小康生活,而去追寻自己的绘画之梦。1978年,当吴东魁来到北京时,他穿着一身旧军装,脚踏一双旧鞋,身上唯一的财产是几支作画的毛笔,他每天的工作便是去美术馆看画,绘画给予他的精神食粮已然成为生活的最大支点。可以衣不蔽体,可以食不果腹,但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名利不争 上善若水
现在的吴东魁精通各种绘画手法,擅长各种生活题材,被誉为“全能”画家。他还被戏称为“艺术界的财神”。一幅《铁血冰心傲骨魂》被人以 68万元收藏;《竿挺叶张齐与天》经过多轮竞拍,以78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拍卖会上当代画家作品中价格最高的一幅;他的倾心力作《紫霞垂落燕高飞》更是以 205万元创下了拍卖价格的新高。吴东魁的个人画展,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展出,其画作也是大受中国传统绘画藏家的追捧。
名声大增,接踵而来的便是荣誉、鲜花和掌声,但从小与自然亲近的吴东魁在这时并没有利令智昏,出身贫苦的他知道,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历经了人生苦难,他知道这对这些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当自己的人生反转,他知道能够实现梦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也为了悼念自己的幼年困苦,他愿意捐出自己的努力。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捐赠100所希望小学。
吴东魁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先后在全国捐款2000多万元,捐赠上百幅书画。在全国中西部地区,他还捐献了以吴东魁小学命名的30多所希望小学及配套设施,这离他捐赠百所希望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在2007年,吴东魁荣登“中国慈善排行榜”,获得了“慈善画家”的殊荣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之一”的称号,“活到老,画到老,捐到老”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2010年,由北京市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吴东魁艺术馆、贵州读书援助协会联合设立的吴东魁国际艺术基金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他还希望在有生之年在山东省内建一所艺术类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
(选自2012年第4期《世纪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交代了吴东魁艺术家的身份以及他为慈善事业做贡献的理想,这样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使读者对吴东魁有个大致了解。 |
B.吴东魁在上学学习绘画期间,靠自力更生解决了生活费问题,又给自己规定每天要画完三瓶水,这都是因为他太想出名了。 |
C.吴东魁的画作价格一路飙升,他的名声也大增,但荣誉、鲜花和掌声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他下一步的任务是专职做好慈善事业。 |
D.吴东魁画作的收入颇丰,但他没有去享受奢华的生活,而是用来做慈善事业了,先后在全国捐款2000多万元。 |
E.本文作为一篇人物小传,虽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但传主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叹。
(2)童年的生活经历对吴东魁先生有何影响?
(3)这篇传记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慈善艺术大师吴东魁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读完这篇传记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
紫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小小说精选》2011年1月20日)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
B.“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
C.“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
D.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
E. 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
小说形象鲜明,词约意丰,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
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砚 铭 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 |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
B.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
C.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 |
D.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字。 (18分)
倒春寒漠歌
①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
②早晨披衣出门,急匆匆地赶班。一股强劲的冷流迎面袭来,我禁不住一连打了好几个冷颤,不得不再次穿上厚厚的冬衣出门。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看上去照例都显得有点目光呆滞或迷离。轻轻地找个靠边的位置站下,静静地等候着公交车的到来。
③在站台停靠的车子已过去了好几趟。每来一部车,候车的人群都会爆发一次短暂的拥挤和骚动,然后又迅速地归于平寂。抬手看表,分针已指向接近七点二十分,想着路上每天发生的拥堵,我开始担心迟到而变得焦虑起来。终于,一辆熟悉的旧公交喘着粗气冲到我的面前,车尚未停稳,门就“啪嗒”一声甩开了。我迅速夹入人流,奋力挤到车尾稍松驰的位置站定,用手紧紧抓牢冰冷又光滑的靠椅。疾驶的车身不停地摇晃着,我那经常缺少睡眠的大脑似乎又被困意所包围,思绪也渐渐随着车子的颠簸被晃了出去。
④记得儿时的村庄前面有一条四季都很清澈的小溪,小溪对面的高坎上长着几十株桃树和李树,密密扎扎的枝叶遮蔽在头顶上。远远望去,那一段溪流显得特别的幽静和深邃。这些桃树和李树,除了开花和挂果的季节,平时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的存在。
⑤同样是春天的这般光景,小溪里流水满满当当的,既清澈又有些湍急。溪水的上边,桃红李白的花朵都竞相斗艳地盛开着。这些桃李已经被村民遗忘了整个冬季,终于能再次用自己的热烈和美丽迎来人们瞩目和赞赏,于是都毫不吝啬地奔放出久藏的香艳和嫩彩,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春季里它们独有的艳丽色相。清晨,溪边的女人们传出了许多的欢声和笑语。晌午,早上出工回来的男人都喜欢盛上一大碗满满的大米,红薯和青菜混煮的早饭来到溪边的晒谷场,在暖烘烘的太阳里蹲着围成一个大圈,一边大口地咀嚼和吞咽,一边大声地争论村里或队里的事。这个季节,村里唯一的寡妇也喜欢串门。她常用蓝边碗盛上一碗饭,然后家家户户都去走上一遍,似乎特别喜欢像我一般大的小孩,每到一家,女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她夹上少许餐桌上最好的菜肴。
⑥小溪两边护堤的旱地种满了油菜,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势不可挡地铺满了低洼和高坎,村里村外湿漉漉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的一层浓浓的花香。这个季节里我最喜欢和童伴折上一根细细的竹子,把竹梢弯过来扎成一个圈,再在墙头屋角网上几层蜘蛛网,然后一头钻进和自己齐高的油菜地里。捉蝴蝶,捉蜜蜂。那快乐的情景,至今难忘。我完全沉浸在儿时春天的欢乐当中。
⑦突然,车身锰地一抽搐,整个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冲了出去。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在拥挤的人群中是有惊无险的,但思绪却被从遥远的记忆里生生地拉回到依然冰冷的早晨。从前面传来了司机几句凶狠的骂语,大致是电动车之类的挡住了他的去路罢。喇叭里报站的女声永远都是那样的乏味和单调,我终于到站下车了,看着眼前浅灰色的楼、深灰色的路,除了路边樟树点缀了些许的新绿外,城市是很难觉察有春天的存在。在寒冷无比的北风中,我的心似乎深深地感触到了城市被春天遗忘的伤感,而眼前灰蒙蒙的一切,似乎都在表达着这个伤感的城市满怀着失落的忧伤。
⑧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像一群忙碌的工蚁,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各自都为各自的分工而日夜忙碌。我已在这个城市忙碌了二十年,一头乌发已然夹杂了不少的白发。世俗的磨砺,年少时的锋芒已被圆通所取代。值得庆幸的是,在是非曲直的冲突中依然坚守着真诚和善良的领地。
⑨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的渴望。渴望在这个春天就能像蚕蛹般地破茧化碟,渴望生命的精彩明天就会幸运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即使这个时刻短暂得像流星般从天空划过,但在寂寞已久的天空中,毕竟也能留下一道值得回忆的美丽印记。
⑩尽管春天的城市是失落的,失落的城市也是忧伤的。但即使倒春寒来得更加猛烈,春天也不会因为人们感知的缺失而不光顾这个城市。倒春寒毕竟只是天气短暂的逻辑紊乱,并不表示气候会失序地出现季节倒转。只要春天已经来了,那么夏季的热烈和秋季的收获也就为时不远。“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中“陌生”与“熟悉”是否矛盾?为什么?
文章写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儿时的村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5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结尾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意?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商坡遗址,出士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昵?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丽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下列关于“宴饮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饮是早期部落资源控制的策略,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 |
B.部落贵族往往需要通过宴会的规模和食品的丰富程度来展示部落的软实力 |
C.宴饮之所以成为部落竞争的“武器”之一,是因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
D.随着社会的发展,宴饮逐渐成为等级社会的标志,“国宴”登上了历史舞台 |
下列
属于“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区别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饮在部落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早期国家时代出现了等级划分,因而产生了礼仪性宴饮。 |
B.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饮”使用的餐具是陶器,进入早期国家时代,“礼仪宴饮”使用的餐具规格由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
C.“竞争性宴饮”的规模越大,食品越丰盛,证明部落实力越强;“礼仪性宴饮”是为上层贵族巩固权![]() |
D.“竞争性宴饮”是因为食物是稀缺资源,通过食物控制权力;而“礼仪性宴饮”是因为国家的富足、发达。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 |
D.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近日在京举行,让我们向道德模范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孟子曾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人们对道德的敬畏和敬仰之心正逐渐消失,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如果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好人难做、冷漠围观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便会失去生存空间。惟有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国家者,积人而成。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假如当前一些官员能够成为道德模范,如此,又怎能不让群众信服?纵观当下,有些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些人虽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还有些人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材料中,哪些原因导致了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4分)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所引孔子的话的理解。(5分)
结合材料,谈谈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道德建设。(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