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长恭传
兰陵武王高长恭,文襄第四子也。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得见!”遂饮药。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选自《北齐书》卷一)
【注】①天颜:指皇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并州刺史累:多次
B.长恭免示之面胄:铠甲
C.恐以威武忌见:被
D.遂饮药薨:死

兰陵王高长恭被称为“战神”,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高长恭“战功”的一组是
①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②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③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④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⑤累迁并州刺史 
⑥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邙山之战时,高长恭率领五百骑杀入敌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士兵们为此做了《兰
陵王入阵曲》来称颂他。
B.高长恭在定阳时,他的下属相愿劝告他不要太贪婪,高长恭认为相愿说的是对的,开
始收敛自己。
C.一次。高长恭入朝,仆从都走散了,只有一个人跟在身边。长恭回来后,谁也没有责
罚,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
D.高长恭在瀛州时,他的属下阳士深上表列举高长恭贪赃枉法的罪行,高长恭因此被罢

免官职。但后来,高长恭也并未深责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②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③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9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过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羞耻
C.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D.士大夫之族 族:一类

就文言特殊句式看,下面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灵异者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下面对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的层次结构是:总分总式 B.本段论述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从正面论证 D.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辨 奸 论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容许
C.好贤之相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凡是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重用。

把上面文言文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2)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有道德的物种》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乃谢病去 B.以病免还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传以示美人
C.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 D.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吾与汝毕力平险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迎路谒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⑤而忍⑥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瑕衅:可乘之机。⑥忍:下狠心。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斯闻得时无怠怠:危险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由灶上骚除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D.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通“纵”,合纵。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昔者秦穆公之霸
B.秦之乘胜役诸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其如是,孰能御之

下列选项都属于李斯的老鼠哲学(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一项是()
①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②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④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⑤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2)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

(3)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