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长恭传
兰陵武王高长恭,文襄第四子也。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得见!”遂饮药。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选自《北齐书》卷一)
【注】①天颜:指皇上。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并州刺史累:多次
B.长恭免示之面胄:铠甲
C.恐以威武忌见:被
D.遂饮药薨:死

兰陵王高长恭被称为“战神”,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高长恭“战功”的一组是
①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②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③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④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⑤累迁并州刺史 
⑥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邙山之战时,高长恭率领五百骑杀入敌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士兵们为此做了《兰
陵王入阵曲》来称颂他。
B.高长恭在定阳时,他的下属相愿劝告他不要太贪婪,高长恭认为相愿说的是对的,开
始收敛自己。
C.一次。高长恭入朝,仆从都走散了,只有一个人跟在身边。长恭回来后,谁也没有责
罚,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
D.高长恭在瀛州时,他的属下阳士深上表列举高长恭贪赃枉法的罪行,高长恭因此被罢

免官职。但后来,高长恭也并未深责他。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②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③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本庵记
归有光
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
余问其所以为名者。盖今少保司马公为曹郎时,生君于邸舍;而先少保公御史视鹾①事于江都,闻得孙而喜,乃曰:“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命之曰扬州民。”且谓“吾家再世荣禄,厚福之来不敢居,令此子长得为耕农足矣。”嘉靖四十一年,君登第,而主司以为“州民”非所以为称,乃更之曰“俊民”。君不能逆主司之意,而又不敢忘其祖之命,故名其庵曰本者,以为不忘其先少保云。
夫所谓本者,犹言始也。凡物之生,皆始于本,故以本为始也。昔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告之以礼为本主于俭夫礼生于心孔子不言而言从俭从其始而求之未有不得其心也。传曰:“天地者,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圣人之所谓本者,皆言其所始也。人能思天地之所生,则不至于违其性:人能思先祖衍其类而生我,则不至于戕其身;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故有子志之曰:“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言君子之为仁,以孝弟为始,则可以得其心也。
君日侍少保公,颜色养,不离于左右。孝弟之道,不勉而至。然且思先少保之在江都之曰,其所存远矣。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君学多士,雍容南宫。奕世济美,当世以为难得。及余观其一命名之间,而犹不忘其本如此。而后知君家之所以贵显者,盖有以也。是为记。
【注】鹾cuó: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天地生恶:厌恶,憎恶
B.天地者,之本也生:生命
C.君日侍少保公,颜色养承:顺着,迎合
D.君学多士,雍容南宫魁:第一,居首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先少保公御史视鹾事于江都以:介词,把
B.吾居扬州而此子生,命之曰扬州民因:副词,于是
C.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D.人能思先祖衍其类而生我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君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本庵”,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出生在扬州,同时又不敢忘记了祖父的教导。
B.圣人所说的本指的是事物的开端。作者认为人如果能想到自己是天地所生养,就不至于违背天性。
C.杨君每天侍奉少保公,并顺着父亲的脸色恭谨奉养,片刻不离他身边,可以既是尽到了孝悌之义。
D.作者认为杨家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尊贵显赫,当朝少有,主要是因为他们能谨守孝悌之义,不忘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曹杨君伯厚,名其读书之舍曰本庵,因其友张师周来请为之记。
(2)人能思君师之所以治,则不至于遗君而倍师。
(3)少保公方掌邦政,以才德为天子所倚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赂秦而力亏,破之道也
D.亦以自警焉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一小题,共9分)
(1)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3)(课内)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久之,复除始新令。县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北)魏。二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北魏)高澄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魏果举兵入寇。
三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二月,(北魏)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循吏传》,列传第六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后疾久之废:中止。
B.郡其仇人录:记录。
C.终不咎引:承认。
D.其若信负:违背。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岐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②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③和不可许④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⑥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岐讲孝道并以诚信待人。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有个囚犯按刑法应抵命,傅岐放他回去探家,那人竟然也能守信按期限返回。
B.傅岐在做地方官时深得百姓爱戴。他离开始新县时,人们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傅岐回到都城后得到升迁。
C.傅岐做事勤勉并有见识。他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十分勤勉;在萧明派使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一事的看法上,更是与众不同。
D.傅岐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北魏的侯景要和梁订立盟约,请宣城王出城送行,傅岐坚决制止要宣城王出城送行的做法,主张派石城公送行。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2)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 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公曰:“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闬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将复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 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①登遐:特指帝王之死。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德宗幸奉天。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③引慝:承认罪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馆致饩:食物
B.河山之富,关之壮闬:墙垣,城墙
C.将前之为相者复:再
D.逾北山,仿佯而归仿佯 :游荡不定,流连忘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是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B.在列者咸凶退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厚以泉布献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
D.常兄之子妻公君臣固守窥周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
(2)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文帝即位,进封武陵郡公。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日,建邺地震白毛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节选自《南史• 卷十五•列传第五》,有删改)
【注】①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②到彦之:南朝宋将领。③筹:算筹,古代一种计算用具。④禳(ráng):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⑤宫车晏驾: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戮以为京观悉:全,都
B.道济虽不定河南克:克制
C.十二年,上疾笃:重
D.余未任耳但:仅仅,只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檀道济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③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④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⑤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⑥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守丧礼仪齐备,侍奉哥哥姐姐以谦和恭谨见称,但他身上最突出的还是军事才能,并因此屡受封赏。
B.在与魏军作战过程中,面对物资不足且有奸细告密的情况,檀道济运用自己的才智,成功摆脱了这一困境。
C.檀道济卓越的才能使敌人十分忌惮,也使得朝廷对他产生了怀疑和畏惧之心,但是百姓却全对他赞许肯定。
D.魏国人听闻檀道济被杀后,连年南下攻伐,宋军无人可以阻挡,连文帝都慨叹国中无将,后继乏人。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⑵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