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目:看作。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用“/”给文中画双实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B.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C.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译文:
(2)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译文:
(3)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归属
B见乘舆车骑,即走耳走:走出来
C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令:使,让
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公共:共同遵守
1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以为行已过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祖逖闻鸡起舞》)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鸭子捉兔》)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陈蕃愿扫除天下》)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项羽志大才疏》)
18、与“匿桥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廷尉,天下之平也
B是法不信于民也
C大丈夫┅┅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班超投笔从戎》)
D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画家赵广不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②笾豆:“笾”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祭祀时用于盛果脯,“豆”古代盛食物盛肉的器皿。(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8.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曾子病危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的嘱咐。后来沿用这一说法,常用于一个人临终前对别人的真诚的劝告。
B.曾子提出君子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道德——容貌谦和严肃、脸色正派庄重、言词得体,以此来提高修养。
C.曾子认为国家政事的处理要符合礼的规范,祭祀和礼节仪式应由主管的官吏去办。
D.第二则材料中“犯而不校”是曾子对犯了错误而不愿改正的人的批评。

9.曾子和颜回都认为学习上应保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选段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shì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限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下里巴人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鬓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成万仞山。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人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竟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
[注]旗亭:即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
8.下列划等号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寻续而至寻:寻找
B.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讴:唱歌
C.田舍奴,我岂妄哉!妄:狂妄
D.诸伶不喻其故喻:明白
9.下列每组中加点匠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适则引手画壁曰
控蛮荆而引瓯越
B.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
C.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即捕得二三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D.黄河远上白云间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2,4,6

10.对上面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唐传奇,已经抛弃了六朝志怪“列异”“搜奇”的特性,转而记叙活生生的现实人物,虽可能有虚构成分,但叙述婉转,对话生动,细节传神。
B.本文第一段,点明时间、人物及社会背景。借诗人相同的际遇和生活情趣来作为小说的切入点,可以看作是小说的序幕。
C.本文借旗亭小饮、围炉听乐、赌唱书壁等情节突现了文人的洒脱、诙谐和傲世,其中也不免流露出失路之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D.本文引入三诗人的四首绝句,不仅使之成为小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强化了小说的艺术内涵,让人读来情趣盎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广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平。”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平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阙:欠缺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综:综合
C.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赡:充足
D.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沉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皇甫谧勤奋钻研的一组是(3分) ( )
①修身笃学,自汝得之②就乡入席坦受书,勤力不怠③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④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⑤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⑥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逸园家传
姚鼐
张逸园君者,讳若瀛,字印沙。君为人慷慨强果,自其少时,里人皆异之矣。君始以诸生为书馆誊录,叙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热河今为承德府,君仕时,未设府、县,以巡检统地逾百里。岁为天子巡驻之所,四方民汇居其间,君以严能治办,奸蠹屏除。留守内监为僧者曰于文焕,君一日行道,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于是热河内府总管怒,奏君擅杖近御,直隶总督亦劾君。上闻之,顾喜君强毅,不之罪,而以劾君者为非
其后为良乡知县,顺天府南路同知。有旗民张达祖,居首辅傅忠勇公门下,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百倍,达祖以故值取赎,构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君至,傅忠勇颇使人示意君也,君告之以义,必不可,卒以田归民。畿南多回民,久聚为窃盗,不可胜诘。君多布耳目,得其巨魁,或亲捕之,凡半年,获盗百余。盗畏之甚,乃使一回民伪来首云:“有某人至其家,巨盗也。”及捕之至,即自首:“某案己所为盗,有赃在京师礼拜寺。”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则反与哄斗。至刑部讯,以某案事与此人无与,以君为诬良,议当革职;既而上见君名,疑部议不当,召君,令军机处复问,减君罪,发甘肃以知县用。是时上意颇向君,然卒降黜者,大臣固不助君也。
在甘肃二年,尝为张掖复营兵所夺民渠水利,又以张掖黑河道屡迁,所过之田,为沙砾数百顷,而岁输粮草未除,力请总督除之。时甘肃官相习伪为灾荒请赈,而实侵入其财,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其后为者皆败,于是世益推君
君引疾去甘肃,里居数年。君居里为园,时游之,名之曰逸园,言己不得尽力为国劳而苟逸也,故人以逸园称之。
【注】①同知:官名,清代为知府、知州的佐官。②礼拜寺:又名清真寺,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兼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劳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叙:议叙
B.君一日行道行:行走
C.久聚为窃盗,不可胜诘诘:究办
D.岁输粮草未除输:缴纳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逸园“慷慨强果”的一组是
①见其横肆,立呼至杖之②君告之以义,必不可③盗畏之甚
④君使兵役偕之至礼拜寺⑤力请总督除之⑥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君独不肯为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逸园为人慷慨强果,年轻的时候,乡里人就视他为不同寻常的人。在热河巡检任内,他严肃整治,肃
清了奸诈邪恶之人。
B.在顺天府良乡任内,张逸园因为整治回民窃盗有方招致陷害,尽管在皇帝的干预下免于处罚,但仍被发配到甘肃降职使用。
C.不经请示就用杖刑处罚做和尚的内监,勇于制止权贵门下的霸道行径,表现了张逸园坚决捍卫正义、敢于得罪权贵的高贵品质。
D.在甘肃,官兵侵占民渠,官员谎报灾情以达到贪污的目的,社会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张逸园退居乡里后,把园子命名为“逸园”,反映了他与现实的不相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