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
材料一: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理念不断重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材料二: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依法治国的探索和实践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2)根据《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从“法治”的角度谈一谈怎样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福州市八一七北路穿过福州最繁华的商图一一东街口,云集500多家品牌商店。福州市率先在这里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提出了“经营主体准入规范、经销商品货正源清、诚实信用公平交易、商务环境和谐文明”的创建目标,探索出了“规制为先、教育为本、服务为重、监管为要’’的创建路子,先后把27条繁华商业街作为创建街区,逐步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良好商业氛围。在政府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品尝着诚信的“甜蜜”,由“要我诚信经营”向‘‘我要诚信经营”转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市场疲软的背景下,这里诚信经营的商业氛围,使福州商圈整体呈现出日渐兴旺的局面。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要我诚信经营”和“我要诚信经营”的意义。

2010年,中国的现代化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今后,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材料一:中德美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比较

国家
五年GDP平均增长(%)
人均GDP(美元)
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德国
2.26
33099
1.72
美国
1.10
42067
2.62
中国
10.01
3782
12.87

材料二: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又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年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总和。2009年,中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3)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87.9%的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领导人上网了解民情,政府上网公开政务,公民上网表达意见等现象表明互联网上的“政治互动”不仅改变着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日渐深入地改变着政治生态环境。
(1)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重视网络民意,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的意义。
材料二:2010年4月2日,为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登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政府网站或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提出意见。
(2)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允许公民在网上建言献策,发表言论,就能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说法。

材料一:200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好性互动,确保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的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的阴云还笼罩在人们头上,邓小平敏锐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判断,我国把握住发展契机——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判断,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开始战略性转变——由准备早打大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正是由于这一科学判断,指明了中国军队建设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新世纪新阶段,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矛盾以及地缘、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不仅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而且面临着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这一切,迫切要求人民军队拓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赋予军队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军队建设从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发展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2)从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一: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重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有何意义?
(2)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给了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