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舍弃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的回答都不令老板满意。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让托盘倒向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断绳结( )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孩子果断地舍弃脚趾( )以短痛换取了生命( )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倒向自己( )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 )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 )敢于舍弃,( )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 )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因为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果敢的取舍。
(1)在文中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只要……就…… 只有……才…… 即使……也…… 因为……所以……
(3)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请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①
②
③
(4)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 ”画出来。
(5)亚历山大剑砍绳结,你认为他是怎样舍弃传统思维方式的?
(6)孩子果断地用镰刀割断中毒的脚趾,你认为是否值得?为什么?
阅读《不懂就问》回答下列问题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读拼音,写词语。
zhào lì liú lì bèi sòng jiè chǐ dào lǐ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背诵(sòng sǒng)自然(rán yán)挨打(āi ái)壮胆(zuàng zhuàng)在正确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2)孙中山因为背书没背好才挨先生打的。()
(3)先生没有给孙中山讲他背的那段书的意思。()
(4)孙中山因为不懂自己背的那段书的意思,所以才壮着胆子去问先生。()这篇课文赞扬了()的精神。
A.孙中山大胆 |
B.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
C.先生对孙中山严格要求 |
D.孙中山尊敬老师 |
阅读《小摄影师》片段,完成练习。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dāng dàng)。”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情。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交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
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给文中空白处加标点符号。
这个片段中,小男孩与高尔基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小男孩: 高尔基:小男孩在高尔基面前作了哪些动作,用“——”画出来。
阅读《奇怪的大石头》一文,完成练习。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 , 专门考 (查察) 了这决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 , 这块大石头是从 (摇遥) 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 (近进) 一步的考 (查察), 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 ,(振震) 惊了全世界。划去 “( )” 中不正确的字。
造句。
专门:
终于:“研究成果”指的是什么?
读了这段话后,你最想说哪些话?请你写几句。
阅读《灰雀》一文,完成练习。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养病。他每天到公园()。公园里有一课()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是深红色的。它们在枝头()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按照课文的内容在括号里填空
把描写灰雀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我还想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热呀!热呀!”最难熬的时候到了。知了在树上“知——了” “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老人们坐在树荫下,紧锁眉头,不停地摇着扇子,汗还是不断向下流。狗伏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柳树、杨树一动也不动,没精打采。禾苗在田地里无力地呻吟:“渴呀,渴呀!”爱唱爱跳的小河失去了潺(chán)潺声,河床上有些地方露出了洁白光滑的鹅卵石。这是一段关于 的描写。
作者抓住 等事物突出表现天气的热。
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低沉缓慢的()愁眉紧锁的()
没精打采的()爱唱爱跳的()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动态和神态来突出天气的热的?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词语填空。
知了() 老人()狗()
禾苗() 小河()树()仿照本文的写法,以“今天的天气真冷啊!”为开头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