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每天前进30公里
在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100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有两个团队竞争,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壮举——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团队有5个人,斯科特团队有17个人。这两个团队都于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要进行最后的冲刺。结果是,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而且人数占优,可是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
事后有人分析两个团队的策略和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虽然人少,但是物资准备充分,他有有3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的人多,但是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1吨的物资。
1吨的物资够吗?如果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刚好够。
阿蒙森团队准备的物资有很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
相反,从斯科特团队的日志来看,他们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一天走四五十公里甚至60公里,但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诅咒恶劣的天气,等着天转晴再前进。
我觉得这件事跟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做的事情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就是我们要做好充足准备,不管外界环境好坏,不管所胃的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坚持自己的计划,每天前进一点点。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到明年的今天再回顾,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4分)
随心所欲:                                                       
怨天尤人:                                                       
(2)请用简练的话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分)
                                                                 
(3)请你总结概括阿蒙森团队成功的原因。(至少说出两条)(4分)
                                                                 
                                                                 
(4)结合全文,你觉得文章的题目有何深意?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阅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huǎng huàng)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xuè xiě)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1)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顷刻间”表示时间,在短文中还可以用“”“”来替换。
(3)画线的句子中“”和“”都是贬义词,这两个词写出了鬼子的可耻下场。
(4)这段话中用了一系列动词,如“举起、、砍去”,这些词体现了中国守军的英雄形象。

课外阅读。
游乐山
去年暑假,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和妈妈一道游览了风景迷人的乐山。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只见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一束束光柱和山间弥漫的晨雾交映在一起,形成无数个五彩的光环,叫不出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半山腰有一块草地。“油炸豆腐干!”“麻辣豆腐脑!”……个体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给游人增添了无限乐趣,使你情不自禁地想去领略乐山小吃的风味。
来到山顶,我和妈妈席地而坐,眺望四周景色。西面的峨嵋山仿佛近在咫尺,大渡河水波涛滚滚,北面的乐山城马路笔直,高楼林立,高低不一,层层堆叠;往南是宽阔的马路,通向五通桥。
我站在乐山上,真是太美了!我喜欢家乡的乐山,我更喜欢我的家乡。
(1)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景的。
(2)作者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看到了西面的________________,北面的________,南面的________
(3)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4)把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课内语段阅读。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地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1)给短文的最后一句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用“_______”画出表明“双龙洞”名字的来历的句子。
(3)由以上片段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我爱家乡的海
我爱家乡的海。她是一幅彩色的画,时时刻刻印在我的心上;她是一首抒情的诗,时时絮绕在我的心间;她是一曲迷人的歌,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
夏夜的风,悄悄送来海城傍晚醉人的气息。我漫步在海岸边,远眺大海,海天相接处还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落日的余辉,给大海铺上一层红纱,温柔的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微波,涌着碎浪,那是大海迷人的笑靥;海浪一层又一层地向岸边滚动,那是大海美丽裙幅上的褶皱;排排浪尖上跳动着晶莹的浪花,那是大海裙幅上俏丽的花边;哗、哗……涛声阵阵,那是大海优美的歌声。啊,好一幅壮观的海浪图!
“哈哈!”“嘻嘻!”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我。啊,原来是岸边的孩子们在戏潮逐浪。潮退去了,片片泛着白沫的沙滩显露出来了,这该是拾贝壳、捡海螺的时刻。人们高高兴兴地喊:“赶海啦!”看,提小桶、小网兜的孩子们飞跑来了,大人们也说笑着涌来了,沙滩上热闹起来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大海的歌声汇成了一部交响曲。
(1)文中画线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排比 比喻 B.排比 C.排比 拟人 D.比喻

(2)第2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_______时间的海,并且同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修辞手法。
(3)结尾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选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①描写了家乡涨的迷人风光。
②说明了作者特别喜欢看海。
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课内语段阅读。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 níng nín )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sì shì )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 像)。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恋 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或者读音。
(2)读了画线的句子,你分别想到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成语。
(3)这个片段中“前赴后继”一词充分表现了,一个“掀”字让你感受到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