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下列言论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B.“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
C.“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D.“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D.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此日记最可能写于
A.1861年 | B.1895年 | C.1907年 | D.1913年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 B.鸦片战争 | C.通商战争 | D.夷匪犯境 |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有学者指出:“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邑人’,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如河南偃师城,“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 D.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