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凌晨上演。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为牢中囚徒。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柏林墙的修建
A.标志德国开始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
B.表明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全面展开 |
C.反映苏联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
D.是当时国际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产物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
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 |
B.“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
D.“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