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所称的洋务运动有过好多明目:“同治中兴”“同光新政”“自强新政”“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等等。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同治中兴”是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产生的名称,寄托了满清王朝的希望;“同光新政”之称稍明新旧之分,因此似乎更合实际一些。海外学者则多名以“自强新政”,重在抉示其回应泰西逼迫的一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论断,到“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惊天一问,以1978年为起点,30多年一以贯之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催生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中国改革的方程式,一次次突破禁区、打破定律、创新模式。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业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由此开辟的“中国道路”,打破了以西方为标准的一元演进模式,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证明,“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
——《不改革死路一条》(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被称为“同治中兴”、“同光新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道路”是如何证明人类现代化历程中“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锄牛耕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这种基本模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模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材料四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   ——中新网(2009年3月30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儒学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想。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二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别指出作者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提出的主要目的。
(2)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不同政治势力是如何借助儒家思想服务于自己需要的?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儒家思想中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建立“幼有所教,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梦想和追求。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摘自《孟子》
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万不能及的……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还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材料四

二战后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
材料五在1958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人多,地大,生产规模大,各种事业大;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对农民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从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的变化有何突出特点,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5)依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革分配制度两者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