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耳机线总是绕成一团?
①每次从包里掏出耳机打算听音乐的时候,都会发现,不管事先把耳机线缠得多整齐,它永远都会在包里扭成一团乱麻。近年来,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对于电线打结有好多种有趣的解答。
②长而柔软的绳子在自然状态下会自发形成许多不同的构型:或许是一条整整齐齐的直线,或许是绳子的一端弯曲并与中段交叉。而在实际情况下,后一种情况占了大多数:绳子总是倾向于自我缠绕,最终结成一团。在这些随机的构型中,基本没有不成团的,所以这些绳子最后基本都会变成一团乱麻。一旦打结,从能量上来说就不太可能自动解开了。因此,绳子的结只会越来越多。
③为此,数学家们还开创了一个拓扑学的分支学科,叫做纽结理论,用来研究纽结的数学特性。纽结的数学定义是处在三维空间里的任何简单封闭曲线。利用这个定义,数学家们把纽结分成了几类:例如最简单的三叶结,绳子与自身只交叉3次;类似地,还有绳子与自身交叉4次形成的结,也就是八字结。数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组称为琼斯多项式的数字公式来定义每种纽结。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纽结理论都被认为是一种有些高深莫测的数学分支。
④2007年,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和他当时的本科生道林·雷默决定用真正的绳子亲手验证一下纽结理论的可行性。在实验中,他们把一条绳子放入盒子中,然后翻转盒子10秒。随后,雷默又改变绳子的长度、硬度、盒子大小、翻转速度等参数,进行了约3000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在大约50%的概率下,绳子会打一个结。而影响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绳子的长度:长度小于1.5英尺(约46厘米)的绳子打结的情况较少;而随着长度增加,打结的几率也增大。然而这也有上限,当绳子的长度达到5英尺(约152厘米)时,它就会充斥整个盒子,在超过50%的情况下都不会打结。
⑤雷默和史密斯还利用数学家们发明的琼斯多项式将他们观察到的纽结进行了分类。根据纽结理论,共有14种基本的纽结,它们都包含不多于7个交叉。
⑥研究者们最终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总的来说,为了把绳子放进盒子里,就必须把绳子盘绕起来。此时绳子末端就会与绳子的某些节段平行。当盒子翻转时,绳子末端就有可能落到平行节段的中间而形成交叉。经过多次交叉后,绳子末端基本上就会缠绕在绳子的某个节段上,从而形成不同的纽结。
⑦研究者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如果使用较硬的绳子,打结的几率就会减小。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公司将最近几代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都选用了较硬的材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又细又长的圣诞树彩灯总是一团糟,而又短又粗的接线板电线却总能平平整整。 
⑧另外,较小的容器也能防止打结。实验发现,较长的绳子在较小的盒子中时,由于绳子有一种展开的趋势,所以它会紧贴盒子内壁,从而在盒子翻转时绳子末端不会掉到绳子中段缠绕起来。
下列各项不属于“纽结理论”概念的表述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长而柔软的绳子总是倾向于自我缠绕,最终结成一团。
B.纽结理论是拓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用来研究纽结的数学特性。
C.纽结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扭结,即处在三维空间里的任何简单封闭曲线。
D.纽结分为三叶结、八字结等类型,每种纽结都可以用一组称为琼斯多项式的数字公式来定义。

下列对扭结现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而柔软的绳子在自然状态下会自发形成整整齐齐的直线或许是绳子的一端弯曲并与中段交叉等许多不同的构型。
B.在绳子的随机构型中,绳子在自然状态下最后基本都会变成一团乱麻。
C.扭结现象与绳子的长度有关,46厘米到152厘米左右的绳子随着长度增加,打结的几率也增大。
D.较长的绳子在较小的盒子中时,绳子的有一种展开的趋势,使它会紧贴盒子内壁,从而在盒子翻转时绳子末端不会掉到绳子中段缠绕起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盒子里盘绕起来的绳子在翻转时,绳子末端就落到平行节段的中间而形成交叉。经过多次交叉后,就形成了不同的纽结。
B.根据扭结理论,绳子一旦打结,从能量上来说就不可能解开了,而且绳子的结只会越来越多。
C.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和他当时的本科生道林•雷默用真正的绳子亲手验证了纽结理论的可行性。
D.接线板电线又短又粗,苹果公司将最近几代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都选用了较硬的材料,都是应用了扭结理论的结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霍金——轮椅上的“爱因斯坦”
提起轮椅,中国青年人会立即想起张海迪,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子——史蒂芬·霍金。尽管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思想却飞越广袤的时空,迈步解开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爱因斯坦以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作为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一职位的光荣在于他之前,只有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霍金的辉煌成就以及巨著《时间简史》,都是他在30余年的轮椅生涯中完成的。也许是“天妒英才”吧,霍金在他风华正茂之年患上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细胞病),使他不得不放弃剑桥划艇队舵手的位置,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这种病不断恶化使他的生活越来越麻烦,不能写字、翻书,只能把资料平铺在一张大桌上,靠驱动轮椅边转边看,后来一场肺病又使他几乎失声,必须通过一种语言合成器才能讲话,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做了无数次的讲演。霍金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终究是他战胜了困难,而不是困难压倒了他。
《时间简史》是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该书回顾了有关宇宙的重大理论,探讨了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为统一的重力量子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人类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书,但是我相信,阅读它绝对是一种新鲜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其实,我们自以为最熟悉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我们最不明白的东西,比如时间,单独讲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只是相对于空间才存在,而且它有一个开端,也会有一个结束。下面是从本书中选录的一段,作者以凝练而通俗的文字概括介绍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轨迹。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惟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正是下一章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初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根据文章前半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霍金生平简价》。
要求:①有主要事迹,有主要成果,还有恰当评价
②要将下列词语组织成文:风华正茂、天妒英才、科学巨子、宇宙之谜、凝练
通俗、畅销世界。(词语顺序不限)
③上半篇约700字,要将它缩为150字左右。
作者列举一对双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对下列理论作出的不同点作出简要说明。

A.牛顿运动定律:
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
D.重力量子理论: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有()

A.文章开头说的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即霍金《时间简吏》阐述的内容,亦即“重力量子理论”。
B.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是霍金的“重力量子理论”,都说明时间只是相对空间才存在,宇宙既然有个开端,也可能有个终结。
C.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可简缩为“观念为观念所取代”。前一个“观念”即宇宙会有终结的观念,后一观念即宇宙无限延伸的观念。
D.本文的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突出了霍金轮椅生涯的不幸遭遇,二是突出了霍金可与爱因斯坦媲美的光辉成就。这个标题也构成了本文结构的特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东山魁夷
古老的装饰着墙板的房屋。城门钟楼的尖塔上是鹳鸟的巢。广场上的泉水。马车通过暮霭沉沉的石板路。马蹄下火花迸射。这是拜恩洲①的古城。
从品川车站穿过灯火管制的黑暗街道,到区公所领取应征通知书。走在雨后的道路上。
灼热的瓦砾、断落的电线、倒毙的马匹。黑烟。日蚀般的太阳。空袭下熊本的街道。
拖着母亲的灵车走在荆泽的都路上。风猛烈地吹着,初雪闪亮的富士山,浮现在澄碧的天空。
道路的回忆是无尽的。此后还要经历怎样的道路呢?舒伯特的歌曲集《冬日旅程》是根据缪勒的诗创作的,全篇描写了一个旅人在冬日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咏唱着人生的寂寥。那首有名的《菩提树》则是一首乡愁之歌,通过一系列诗句,表现游子在冬天的旅行中,回忆起城门泉边菩提树叶子下面那令人销魂的场所。另一首《路标》描述了徘徊旷野的旅人见到路标,知道自己是走上了一条难以生还的路。旅人来到"旅馆",这是坟墓,"旅馆"的标记是送葬的蓝色花朵。他想在冰冷的卧床上休息一下疲惫的身体,然而遭到了旅馆老板的拒绝:"走,或者永远留下"。于是继续徘徊。这是一条令人绝望的冬日之路。此后,我艰难的踏上了缀满朝霞的初夏草原的道路。
那年秋天,我把《路》送到第六届“日展”上展出。纵长的画面,中央是一条灰黄的路,左右的田野和山丘一片青绿,天空狭长,呈现蓝色。我考虑这三种颜色在分量上的比重。作为展品,这是幅很小的画面,如果再放大开来,画面就会失掉紧凑感。我想使这幅画的画面得以充实,对这幅画来说还是必要的。
经过孜孜不倦努力的圆满而细致的制作,终于完成了。
这年我首次成为“日展”的审查员。这幅《路》的展出,受到众多的好评,获得了画坛和社会的承认。
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歧路,比起自身的意志来,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这种情况至今未曾改变,正因为我心中孕育着这种意志,要走过这条路,所以我才完成了这样的作品。不是吗?可以说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的方向是早已定了型的。然而,这条路既不是被光芒炽烈的太阳映照的路,也不是被阴惨的暗影包裹的路,这是一条在熹微的晨光里默默地呼吸着的永生之路。(略有改动)
注:②拜恩州,德国最大的一个州,首府是慕尼黑。
①作者走过的"路",有哪几个阶段?(分项请加序号)
② "冬日之路"的特点是:
第三自然段用的都是名词性短语,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作一点联想,说说使用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文章末句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用马车通过石板路时"马蹄下的火花迸射",给拜恩城染上了生命的亮色。
B.作者倾其心血精心创作的参赛作品《路》,表达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正是作者人生之路的写照。
C.末段中说"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在前文是有所铺垫的,如第二自然段对当兵经历的述说。
D.尽管人生之路,有时难免受到外力左右,但人的意志对人生道路的走向最终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E.作者虽然经历了艰辛的生命之路,但意志没有动摇,所以本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明快、达观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中外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风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封锁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第2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第3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第5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的文明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
长城□□□□□□□□□□□□□□□,而都江堰□□□□□□□□□□□□□(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轻松,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了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建成了这两条生命堤坝。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④多年以前,西湖边也曾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了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的人生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括。
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
“机智”:
“狡黠”:
评价: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B.因为白堤、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D.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

E.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而是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像之小,据说是嫁接的缘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