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华五千年文化,熠熠生辉,如何正确认识、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下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命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21世纪,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仍然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要弃其糟粕,更要结合时代内涵,扬其精华,让远古的思想,再一次发出它耀眼的光芒。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材料二: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崛起,都可以看到儒家的“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儒商文化提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在约束儒商自身诚信经营、重义轻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儒商的信誉,降低了社会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有人认为:“复苏儒商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阅读下列两幅漫画
漫画1《不良网站》漫画2《给文化市场打扫卫生》

材料二:为进一步巩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成果,坚持惩防结合,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2010年6月9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要求从7月1日起,所有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都要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款软件具备拦截色情内容、过滤不良网站、控制上网时间、查看上网记录等功能。个人电脑预装绿坝的主要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防止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影响和毒害青少年。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我国青少年中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哲学意义。
(3)从文化生活角度,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净化当前的文化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7月2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纲要》同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动力。但是,当前我省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要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珠三角地区着重发展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依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文化对经济、政治和人的发展的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哪些道理?材料是怎样体现这些道理的?

我国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美”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对外经济合作拓展到以工业制造、建筑、石油化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为主,并广泛涉及国民经济其它诸多领域。全方位、宽领域的“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
(1)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世界市场的知识,分析我国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依据和意义。
(2)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

材料一我国2006——2009年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项目
2006年
2007
2008年
2009年
投资
42
40.9
45.1
42.3
消费
38.7
39.4
45.7
52.5

注: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平均投资率为3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美国消费对其GDP的贡献率约在80%左右。
材料二进入“后危机时代”的2010年,中国经济应从“保增长”转向“促转变”,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功能,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特别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材料三 2008年国务院出台最新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有望精简国务院部门为20个。参与设计政府机构改革课题设计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表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从投资型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务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
(1)分析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国家应怎样利用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是医疗卫生改革的基本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三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初
2007年
人均寿命
68.2岁
73岁
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1.94张
2.63张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及人均诊疗次数
10.1亿,人均1.1次
28.4亿,人均2.2次
政府和个人卫生医疗支出占卫生医疗总支出百分比
36%,21%
18%,49%

注:人均寿命是反映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医院床位数反映医疗供给。人均诊疗次数反映医疗需求。
表2: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探索

阶段
主调
内容
第一阶段
20世纪90年代
谁为主导
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路线激烈争论。
第二阶段
2000年—2004年
看好事场化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但公平性日益失衡。
第三阶段
2005年—2007年
医改变革
面对医疗公益性不足,指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
第四阶段
2008年至今
新医改启动
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新医改方案,规划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材料二新医改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我国三十年医疗改革探索过程。
(2)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说明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