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凌。 |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遗留。 |
D.桂棹兮兰桨棹:船桨。 |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
B.凌万顷之茫然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D.舞幽壑之潜蛟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结尾部分总写江天一色,小船飘荡的景色。 |
B.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
C.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写箫声的悲凉。作者借助于拟人、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时诸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①,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②,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③,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邺:地名。②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③五坊: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善友,人名,在五坊任职。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高其优名也优:优伶,乐工 |
B.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以:凭借 |
C.复欲何为乎为: 做 |
D.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阵:阵地,战场 |
下列对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译: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 |
B.罄尔之资译:花光你们的钱财。 |
C.谋扼关以为拒译:打算扼守汜水关,认为可以抵挡李嗣源。 |
D.踣于绛霄殿廊下译: 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宗最初提拔任用郭从谦,不仅仅因为他是伶人,也因为他曾经立有军功。 |
B.当郭从谦叛乱、庄宗仓皇逃离到洛阳之时,李嗣源趁机率叛军攻打兴教门。 |
C.靠迎合他人往上爬的人可能得意于一时,不会得意一世,郭门高就是一例。 |
D.本文记述伶官郭门高败政乱国的史实,意在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郭从谦鼓动军士“欲为乱”的原因。
翻译下列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①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③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注:①巡狩,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天子所至,诸侯都要来朝见。②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③械系,用桎梏锁起来,拘捕关押。)
(《史记·淮阴侯列传》)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
B.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 |
C.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望:抱怨、希望 |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 B.弃甲曳兵而走 |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 D.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 | B.信初之国 项王死后,亡归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C.欲谒上,恐见禽 | D.高祖且至楚 |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
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
B.韩信卖友保身,彻底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
C.樊哙因韩信去拜会,深感荣幸,礼敬有加。 |
D.韩信才高气傲,不屑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同列。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揕:刺 |
B.尽失其度度:制度 |
C.皆陈殿下陈:排列 |
D.被八创被:受 |
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引而起③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提”字不同 |
B.两个“引”字相同,两个“提”字也相同 |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提”字相同 |
D.两个“引”字不同,两个“提”字也不同 |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荆轲逐秦王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③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④遂拔以击荆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A.秦王刚绕过柱子逃走,士兵们惊慌急追,不知道怎么办。 |
B.秦王正绕着柱子跑,士兵们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
C.秦王刚绕过柱子逃走,仓促之间,惊慌急追,不知道怎么办。 |
D.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仓促之间,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
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荆轲形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司徒北平王家,猫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饮于死母,其鸣甚哀。其一方乳其子,若闻之,起而听之,走而救之。衔其一置于其栖,又往如之,反而乳之,若其子然。噫,亦异之大者也。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北平王牧人以康,罚罪以平。国事即毕,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融融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其亦可知矣。愈时获幸于北平王,客有问王之德者,愈以是对。客曰:“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既已,因叙之为《猫相乳说》云。
(取材于韩愈《猫相乳说》)
(二)
仁义,天德也。天不独施之于人,凡物之有性识者咸有之,顾所赋有厚薄也。余家有猫曰虪(读shū),每与众猫食,常退处于后,俟众猫饱,尽去,然后进食之。有复还者,又退避之。他猫生子多者,虪乃分置其栖,与己子并乳之。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与较。家人见虪在旁,以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弃于僧舍。僧饲之,不食。匿笼中,近旬日,饿且死。家人怜且返之,至家然后食。家人每得幼猫,辄令虪母之。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人救获免。及死,余命贮篦中,葬于西园。昔韩文公作《猫相乳说》,以为北平王之德感应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韩子之说,几于谄耳。嗟乎!人有不知仁义,贪冒争夺,病人以利己者,闻虪所为,得无愧哉!
(取材于司马光《猫虪传》)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方乳其子乳:哺乳 |
B.北平王牧人以康牧:治理 |
C.顾所赋有厚薄也顾:回想 |
D.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德:有恩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亦异之大者也这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了 |
B.其感于所畜者乎哉这难道不能感动饲养他的人吗 |
C.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虪曾经为其他猫的幼仔与狗搏斗,狗差点将他咬死 |
D.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才了解物类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恶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看到北平王家的猫替其他猫喂养幼仔,但认为这一举动并不是出于猫的天性。 |
B.虪不仅很懂得谦让,每次吃饭时都等其他猫吃饱后才吃,还帮助其他猫喂养幼仔。 |
C.司马光家人认为畜类吃掉自己的幼仔是不祥的,将虪丢弃到僧舍,虪却并不记恨。 |
D.司马光写《猫虪传》意在批评韩愈写《猫相乳说》来阿谀北平王,是个不仁义的人。 |
韩愈的《猫相乳说》和司马光的《猫虪传》对“仁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