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①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一颗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
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
和美丽的彩虹。
②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
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③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开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④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
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
于是一百多年后,大汉的史书上书写下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⑤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当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
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她拒绝贿赂画师终致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
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⑥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最好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⑦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⑧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
⑨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给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⑩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的经历可以证明本文论点,试举两例,请用简练的话概括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人的一生能交多少朋友
①许多人都希望一生能交更多的朋友。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②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1992年,他根据自己对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脑假说”。假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灵长类似乎选择了一条特异独行的演化策略: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而在这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灵长类个体需要与种群内的每个其他个体建立起某种长期的“社交关系”。而负责处理复杂与抽象思维的新大脑皮质在整个大脑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个体能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就越多,于是平均种群就越庞大。邓巴一共收集了38种灵长类的数据,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不过50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只足以让它维持50个互动频繁的“猴脉”。
③而人类的种群大小则是多少呢?邓巴估算的结果是148。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村平均人数约150。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约150。邓巴先前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④通过社交网站能扩大社交范围吗?2008年,Facebook(社交网络服务网站)统计了用户平均的朋友数—你猜是多少,130上下,依然十分靠近邓巴数。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新大脑皮质倒没有随之飞跃发展。(有删改) 第②段中加点词“相对”有何表达效果?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深层次阅读赏析(共13分)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3分)
“我”想吃螃蟹→→→ 母亲捞起螃蟹 →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第⑨段“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请联系上下文作答。(2分)
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2分)
《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后面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文段以方位变化为顺序描写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秀丽,试找出文中表明方位变化的四个词语
散文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收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品读下面句子,体会画线词句的表达作用。微黄在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深层次阅读赏析(共13 分)
小猫艾莉
妈妈养了很久的猫咪“真红”去世后,她的朋友为了让她打起精神来,把自家新生的一窝小猫中最漂亮的一只送给了她。妈妈把这只新来的小猫命名为“艾莉”,这是妈妈以前用过的英文名,可见宠爱之深。
艾莉的母亲血统高贵,父亲却是不知从哪来的流浪猫,不过那未知的下等基因并没有影响它的美貌,艾莉小小年纪就和它母亲一样,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十足的贵族范儿。
很多人都以为猫难养熟,实际上只要养的年纪够小,它很容易和你嬉皮笑脸亲密无间到开无恶意的玩笑,例如真红。
艾莉却是个例外,它对谁都是淡淡的,你去逗弄它,它会用一种极为平静的态度轻轻拨开你的手,眼睛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别处,让你不禁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想要被主人抚摸的宠物。
妈妈在尽心照料艾莉一段时间后,依然没能从它那里取得什么特权。她有些沮丧,便暂时不想多管它,郁郁地继续怀念可爱的真红。虽然艾莉不见得会有什么心理落差,可我还是自作多情地担任了妈妈之前扮演的角色——讨她的喜欢。
我也试过很多种方法逗它,用猫铃铛、毛线球、狗尾巴草什么的,可艾莉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冷静,直到我快要失望了才摆弄几下子,那不耐烦的神态,像极了大人看到小孩子流着鼻涕扑过来,明明不想笑却非得笑了那么几下的样子。
后来我只得放弃,换作每天抱着它在阳台上发呆。
说起来我也不知道一人一猫发呆时发生了什么,艾莉来到我家差不多一年时,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它本在我怀中安安静静看外面晾晒的衣服,可忽然就仰头亲了我的下巴一下。
猫类有亲吻的概念吗?
我不知道。
但那个轻轻的如羽毛一般的吻将我融化了,一连几天都飘飘的,妈妈问我也不告诉她,她大约会嫉妒得发狂吧。
那个吻变成我和艾莉的共同小秘密。自那之后,我和艾莉每天的发呆时间变得更加甜蜜了。它学会了拽铃铛,每次都是它拨动铃铛我去扑,两个笨蛋玩得十分起劲。我想,如果艾莉足够大的话,总有一天是它抱着我在阳台上发呆吧。
后来去了外地工作,宿舍不能养猫,艾莉自然只能留在家里。出发的前几天我一再和它告别,它只是安然看着我,把铃铛拨给我。
第一次离开艾莉的生活没我想象中那么难熬,当然也不至于十分愉快。终于熬到十一长假,回家后,我没有看到艾莉扑上来迎接的身影,立刻放下包到处寻找,最后在床底发现了它。然而它只是远远看着我,甚至连铃铛都无法将它从床底吸引出来了。
果然,艾莉又恢复了刚来我家时的状态。我去抱它的时候,它优雅地挣脱开,不知消失在了何处。若不是猫粮在正常地减少,我甚至怀疑艾莉已经不在家里了。假期很快结束,出发前一晚,我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关灯睡觉,发现艾莉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
“艾莉?”
它仰脸看着我,眼眸亮晶晶的。
我顿时忘记了呼吸。它看了我一会儿,舔舔自己的爪子,转过身晃着尾巴不见了。我赶紧走出屋去,把它一把抱在怀里,它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用脸蛋碰了碰我的鼻尖。
第二天艾莉没有躲起来,而是站在妈妈脚边目送我出门。我知道它原谅了我的离开。原本略略失望的假期瞬间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才坐上车,就开始深深期待下一次回家了。
摘自《意林》2013总第225期这篇文章小猫艾莉对我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试摘录文中有关词句说说这一变化的过程
最初小猫艾莉对我“漫不经心”——后来它()——我外地工作回来,它“又恢复了刚来我家时的状态”——我假期结束要出发,它()。小猫艾莉在文中犹如一个孩童。文中有多处描写小猫艾莉看我的眼神,请结合重点词语揣摩下列两句小猫当时的内心世界。
①眼睛漫不经心地凝视着别处,让你不禁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想要被主人抚摸的宠物。
②它仰脸看着我,眼眸亮晶晶的。本文语言幽默生动,仿照示例分析另一句子的表达效果
(1)那不耐烦的神态,像极了大人看到小孩子流着鼻涕扑过来,明明不想笑却非得笑了那么几下的样子。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大人”,把自己比作“流着鼻涕的小孩”,反客为主,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猫对我不耐烦的样子。
(2)但那个轻轻的如羽毛一般的吻将我融化了,一连几天都飘飘的,妈妈问我也不告诉她,她大约会嫉妒得发狂吧。这篇文章主要写小猫“艾莉’,但三次写到猫咪“真红”,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三次写猫咪“真红”在文中的各自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请拟一条相关的公益广告,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声。(字数在2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