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内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材料二 我们得感激罗斯福,因为他找着一个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来解决现代社会秩序中矛盾的方案。……若是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不虞威胁,不虞匮乏,信仰和言论有充分的自由,则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论各国解决这共同的课题的方式怎样不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
——费孝通:《20世纪的危机与罗斯福》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l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四 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l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l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中发生了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l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十艮又爱的国家。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 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对美国新政有何印象? 材料中所指的共同的时代课题是什么? 罗斯福找到的“最温和而且代价最小”的方式是什么?
(3)分析材料三、四,据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l963年、l972年之后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出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认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是─────── 、─────── 、─────── 、───────── ,1988年又把───────── 省作为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见证了“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一文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或中共的成立);
②星火燎原——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力挽狂澜——标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艰辛探索——标志: 中共“八大”的召开;
⑤拨乱反正——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材料二】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
(2)请结合史实论述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的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观点。
【材料三】两部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节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两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阐释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请回答:
(1)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召开的中共八大做出了怎样成功的探索(八大的主要内容)?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4分
2010年是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的举办之年,也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举出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2011年4月“世园会”在西安举办,你认为对远在西北内陆的天水会有积极影响吗?是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