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说明
A.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 | B.北洋政府实行文化专制 |
C.儒家学说丧失社会价值 | 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 |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
D.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鸦片战争一中法战争一甲午战争 |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一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食品工业 |
|
数量(家) |
72 |
3 |
193 |
100 |
A.造纸业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