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 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 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 御之备,悉举行之。时 岁 饥 民相聚为 盗所在蜂 起或请以 兵击之良 淳曰民岂 乐为盗哉 时艰 岁旱故相 率剽掠苟 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 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 “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
C.江西剧邑,俗尚哗汗 尚:盛行。 |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
B.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
C.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
D.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杨一清为吏部,数召中应言官试,不赴。
及授工部主事,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建寺西华门内,用番僧住持,廷臣莫敢言。中拜官三月即抗疏曰:“曩逆瑾窃权,势焰薰灼。陛下既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卓绝矣。今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子未革,纪纲日驰,风俗日壤,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殚,军政日弊。瑾既诛矣,而善治一无可举者,由陛下惑异端故也。夫禁掖严邃,岂异教所得杂居?今乃建寺西华门内,延止番僧,日与聚处。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政务废驰,职此之故。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帝怒。罪将不测,以大臣救得免。逾日,中旨谪广东通衢丞。王守仁抚赣州,檄中参其军事。预平宸濠。
世宗践阼,复故官。未任,擢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择诸生高等聚五经书院,五日一登堂讲难。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忤总督及巡抚御史,坐以不称职,当罢。霍韬署吏部事,称中素廉节有才望,当留。会政府有不悦者,降四川右参政。
十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岁歉,令民捕蝗者倍予谷,蝗绝而饥者济。擒剧盗关继光,邻境攘其功,中不与辩。进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方议调用而中卒。光宗时,追谥庄介。
中守官廉。自广西归,欲饭客,贷米邻家。米至,又乏薪,将以浴器爨。会日已暮,竟不及饭而别。少学于同里杨珠,既而扩充之,沉潜邃密,学者称谷平先生。门人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皆能传其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曩逆瑾窃权从前 |
B.世宗践阼登上帝位 |
C.邻境攘其功窃夺 |
D.将以浴器爨柴火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
B.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
C.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
D.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中屡次拒绝参加选拔谏议官的考试,但担任工部主事时上疏直言反对武宗在西华门内建立寺庙,陈述朝纲松弛、风俗败坏的事实,建议皇帝重振纲纪。 |
B.世宗时,李中被提升为广西提学副使,亲自到五经书院与学生讲经论义。任广东右布政使时触怒总督和巡抚御史,被指控为不称职,应当罢免,后降为四川右参政。 |
C.李中巡抚山东时,成功帮助灾民度过灾荒。后晋升为副都御使,总督南京储粮事务,捕获大盗关继光。御使金灿弹劾李中,朝廷商议将李中调任而他去世,追谥庄介。 |
D.李中为官廉正,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曾想留客人吃饭家中却无米无柴。李中治学深邃精密,学生称他为谷平先生。能继承他的学问的学生有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
(2)御史金灿按四川时,尝荐中。中不谢,灿憾之,至是摭他事诬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宗礼,字立之。少贫力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宗礼往问学焉。淳祜四年,举进士。调邵武军判官,入为国子正,迁太学博士、国于监丞,转秘书省著作佐郎。入对,言火不循轨①。帝以星变为忧,宗礼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迁尚左郎官兼右司。时丁大全擅国柄,以言为讳。宗礼叹曰:“此可一日居平!”陛对,言:“愿为宗杜大计,毋但为仓廪府库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入选以来正人,毋但旁蹊曲迳以引贪浊.”拜太常少卿,迁秘书监。以监察御史虞虑言追②两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度宗即位,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白宫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献者必诛。’以《诗》进讲,固奏:“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权札部侍鄙兼给事中。进读《孝宗圣训》,因奏:“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宗礼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谨也。”
迁礼部侍郎,以老乞退,帝曰:“岂朕不足与有为耶?”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再辞。逾年,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疏奏:“国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绥定,人心来尝不可回也。”卒官,遗表上,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
[注]①火不循轨;火星不遵循轨道.②追:追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丁大全擅国柄擅;专权 |
B.左右之言利者必斥斥:斥责 |
C.信不可不谨也谨:慎重 |
D.因其未坠而加绥定绥:安抚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宗礼“委婉讽谏”的一组是
①此可一日居乎②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③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④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⑤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曰天意⑥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宗礼年轻时家中贫困,刻苦读书,在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的时候,陈宗礼曾前往向他讨教学问。 |
B.陈宗礼有两次被免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监察御史虞虑的弹劾,第二次是因为起居舍人曹孝庆的弹劾。 |
C.陈宗礼有两次辞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升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他借口年老乞求退职,不过没有被皇帝批准。 |
D.陈宗礼从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后便调任邵武军判官。此后一直居于官位,最后也是在任上去世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2)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4).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6).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7).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
(8).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