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里①敏捷,是中夏钟元常⑦之伦也。
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阉恩信着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阁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日:“张府君如瓠壶③,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会先主④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如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日:“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
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日:“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日:“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
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日:“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日:“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
【注】①千里:干练。②钟元常:钟繇,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人,才思敏捷,累迁为相国,工书法。③瓠壶:葫芦。④先主:刘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蒙侥幸得全首领首领:脑袋
B.深悔不能愚阳:假装
C.闽遂趑趄不宾:宾主
D.恭之子长大,为之娶妇息:子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B.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C.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D.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裔博览群书,别人对他的评价很高。从他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位贤德的人才,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孙权和他交谈后都面露器重之色。
B.张裔自从到东吴,几年来一直流放隐居,孙权并不知道他这个人,故此准许了邓芝的请求放还丁张裔。在张裔走后,孙权才最终悔悟,派人追留张裔,但是已经来不及。
C.诸葛亮识张裔之才,并委之重任。张裔尽心尽妄,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爱戴,最终也像诸葛亮一样,劳心劳力,疲倦而死。
D.张裔是个大善人,将好友杨恭的孤儿视如己出,竭尽全力将他抚养长大,助他成家立业;在家族内外,他扶弱济困,十分讲义气。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
译文:_                                     
(2)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胥忘其身者也。
译文: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请概括出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共同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③两段中曾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周代官名。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阊旌:表彰 B.始而求其端原:最初
C.经背圣非:违背 D.不死爱:吝惜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3分)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⑥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并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注] ①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②桀溺:楚国隐者。③滔滔,比喻天下纷乱的样子。④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⑤多,只是。
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贡以日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孤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B.尚复水旱之灾被:遭受
C.有者半而卖贾:通“价”,价格
D.三曰农功。劝:鼓励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①薄赋敛,广畜积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A.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B.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章著作。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C.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卑鄙龌龊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退论书策舒其愤比去,手阖门
B.是以就极刑无愠色。后人哀之不鉴之
C.仆诚已著此书,藏名山臣不胜犬马怖惧
D.至激义理者不然州司临门,急星火

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既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痛苦,又赞颂了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B.选文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情辞真切。
C.选文第四段,作者在用“肠一日而百回”描述自己的痛苦之情后,说明自己虽然身处要职,有权力“推贤进士”,但自己的意愿和世俗都不允许这样做。
D.人们历来推崇司马迁“文有奇气”。这种奇气,主要是由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在字里行间表现为忧愁幽思和激愤慷慨。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