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3分)
译文: 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分)
译文: 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3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祖母刘悯臣孤弱 |
C.常在床蓐 |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礼天下之奇才 |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C.李牧连却之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下列各项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不抑耗其实而已 |
C.可谓智力孤危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
B.洎牧以谗诛臣以供养无主 |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D.不矜名节犹蒙矜育 |
下列各项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洎牧以谗诛 |
C.苟以天下之大 |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悠 然 亭 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释: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去县三十里盖:原来
B.不独一时之所适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中:心中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僭:谦词,超越本分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
翻译下列句子
(1)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阅读下面慰问言语段,回答问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偏义复合词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 B.我有亲父兄 |
C.其日牛马嘶 | D.好自相扶将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令县令遣媒来官名,即县令 便言多令才口才 莫令事不举使,让 |
B.谢谢家来贵门谢罪 多谢后世人告诉,劝告 阿母谢媒人感谢 |
C.相相见常日稀互相 儿已薄禄相面貌 怅然遥相望他 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 |
D.适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 |
始适还家门正好
适得府君书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