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胡世宁,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再迁郎中。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已抚者不诛,再叛者毋赦,初起者亟剿,如是而已。顾江西患非盗贼。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 “令谏往,计贼情抚剿之宜,至所言违制扰民,疑出伪托,宜令王约束之。”得旨报可。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章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杨一清复以危言动钱宁,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甫两月,召为吏部右侍郎。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胡世宁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攻七日夜,不能拔拔:攻取,攻占。 |
B.宁府威日张日:每日,每天。 |
C.以靖乱源靖:安定,平定。 |
D.居四年,宸濠果反居:停留,止息。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胡世宁“性刚直”的一组是
①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②陈边备十策
③顾江西患非盗贼 ④世宁狂率当治
⑤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 ⑥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宁性格刚直,不畏强暴。在德安任职期间,抑制了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并拒绝了他们索要湖田的请求。 |
B.世宁还通晓军事。他任职沧州期间,流寇猛烈攻打州城,世宁急忙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结果,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还没打下城来,最后还被抓走了。 |
C.宁王朱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意图。宁王府的势力不断在扩大,而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又太过分,一般大臣害怕祸及自己,于是当地的一些政策法令等就渐渐地变成了不是来自朝廷而是来自宁王府了。 |
D.在没人敢说起宁王之事时,世宁却上书直说宁王是江西的祸患。后来被诬陷入狱后,世宁在狱中还三次上书揭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情状,可惜皇帝却始终不相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
(2)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 应 炎 传
高 启
胡应炎,常之晋陵人。父聪淮南节度使计议官。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得君,敌不足破矣。”署节度判官。
应炎归告父及兄弟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父、兄弟并曰:“吾与汝虽父子兄弟,然于国则皆臣也。图报之义,彼此同之,岂可临难而独免乎?”
应炎与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卑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益调粟缮械为守计。” 訔然之。
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命元帅唆都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与安节、师勇分门出战,各累大捷,杀其将校甚众。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城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唆都以栅坚不可拔,剽近野得妇人,刳乳煎膏沃其上,发火矢射之,火炽,栅焚。又运机石击楼堞,尽毁。食尽,唆都侦知之,遣使呼应炎语,谕使出降。应炎骂之,且截纸缕置盂中若汤饼状者以箸引示之,曰:“吾食甚足,若欲得城,需金山长也。”
“金山长”,谚语谓无其期。世呼寺主僧为长老,故唆都即趣召金山僧至军,问以攻城之策。僧不知为计,周行视城曰:“是城龟形也,东南其首,西北其尾。攻尾,则首愈缩,其法,当攻首。”从之,城遂陷。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唆都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耶?”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唆都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
(选自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次:驻扎 |
B.城卑堑狭卑:卑下 |
C.各累大捷,杀其将校甚众累:连续多次 |
D.其锋不可当当:抵挡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应炎爱国气节和不屈精神的一组是()
①应炎率民兵巷战
②岂可临难而独免乎
③得君,敌不足破矣
④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⑤吾食甚足,若欲得城,需金山长也。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写宋末常州官民抗元之事,叙述按时间顺序展开,从誓死守城、谋划、拒守、巷战、直到殉国,颇为详细。 |
B.胡应炎不仅作战勇敢,而且虑事颇有谋略,从守城时的谋划到食尽时“截纸缕作汤饼以箸引示”都能显示这一点。 |
C.元兵非常残忍,攻入常州城中,竟然抢掠妇女,剜下乳房来熬油。 |
D.文中穿插了守臣的逃遁,与胡应炎的形象形成强烈对照,突出了传主的爱国情操。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
译文:
(2)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
隆孰能如此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①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节选自《元史·彻里》)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 |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其返汝耕桑 |
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项是:()
A.①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②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
B.①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②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
C.①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②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
D.①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②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
②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遂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自知》)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
注:①课:赋税。 ②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③第:但,只是。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擢:选拔 |
B.法未易遽行也遽:仓促 |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顾:只,不过 |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籍:践踏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乃召见,赐食遣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帝以群议终不同以吾一日长乎尔 |
D.不宜久为乡里官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