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大河:从冰川学家到中国气象局局长
1990年3月3日,一支由6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的壮举震惊世界——— 经过220个昼夜的艰苦跋涉,徒步行进5968公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借助机械手段徒 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六人之一的那个站立在南极冰层上、手举五星红旗、脸庞瘦削黑红还 有些冻伤的中年人,就是我国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秦大河。
那次徒步横穿南极探险考察后,当时还没啥名气和头衔的秦大河一时成了“明星”。
南极归来,秦大河没有停止对冰雪的探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他带队赴珠穆朗玛峰, 在中国西部率先开展雪冰记录现代过程研究,编绘了包含南北坡的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在 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图,创立了我国首座冰芯实验室,并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冰冻圈科学”概念。
在喜马拉雅山的科学考察中,这位具有丰富青藏高原考察经验的科学家突患脑水肿,后来居然生还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被医生成为医学奇迹。正当他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时,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局长,5年后又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
谈及探索研究冰冻圈的经历,秦大河始终谈笑风生,“有次观测海冰时,突然刮起大风,将我脚下的冰层吹断,幸亏同事及时展开救援,不然我就像企鹅一样随着海冰飘走了”。
谈起冰川学,秦大河说在1965年报考大学时,自己本来希望学习数学或物理专业,可是 由于报考地学专业的人太少,最后被分配到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既然祖国需要,他就勇敢地接受了祖国的挑选。后来在施雅风和谢自楚两位先生的影响下,他把冰川研究作为自己一 生的追求。1978年5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1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硕 士学位,1992年在兰州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
那时,全世界进行冰川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在中国不过几十人。进行冰川学研究意味着长期的野外考察,冰川学家们的常规工作环境是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对身体的慢性损害:吃不下、睡不着、嘴唇溃烂、全身浮肿,还要面对雪崩、泥石流的威胁,暴雪中的迷失,经常遭遇生死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
秦大河对“艰苦”的理解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地学工作者,自从我选定于冰川这一行,认定了就得爬山,就得风餐露宿,就得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生活。只有在苦难中,人们才能认识自我,事业的乐趣也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2000年12月,秦大河被任命为中国气象局局长。从一位科学家到一位政府官员,从冰川学研究领域到气象、气候工作领域,角色转换了,地位变化了,可秦大河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变。
“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测地。”这是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气象业务将由传统的气象预报领域向更为广阔的气候系统领域跨越。到那时,气象部门将为公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预测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各个分支系统;除了对温度、降水、风等进行常规监测外,还将预测地面环境对天气的影响,并由现在的短期预报拓展到跨季度、跨年度的气候预测。因此,他领导中国气象局在工作思路上实现了 “四个转变”:从单纯拓宽服务领域向拓宽基本业务领域转变;打破部门界限,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打破学科界限,向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转变;从单一气象业务向科研、业务、服务有机结合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之成为全中国的气象局,而不仅 仅是部门的气象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1990年一支由6名科学家组成的科考探险队的壮举震惊世界,艰苦跋涉了220个昼夜, 徒步行进5968公里。 |
B.秦大河是横穿南极第一人,徒步横穿南极探险考察回来后,当时还没啥名气和头衔的秦 大河一时竟成了“明星”。 |
C.冰川学研究人员偶尔要置身于冰冻圈中趴冰卧雪,面临着寒冷、低压和缺氧这些恶劣气 候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 |
D.作为地学工作者,选择了冰川这一行,也就选择了艰苦,但秦大河却认为,事业的乐趣也 就蕴藏在这艰苦之中。 E.秦大河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思考后,为中国气象业务提出了气象部门不仅要观天,还要 测地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
(2)从冰川学家到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主要有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述。
(3)10月21日,秦大河被授予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该奖项代表了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被称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秦大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秦大河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有人说,秦大河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音乐是一种心境。
②当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如何对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这样对他们说。
③肖邦让黑白相间的钢琴键轻轻起伏,当清澈的和弦与如歌的旋律从中飞逸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受到他那一腔柔情?他在向你诉说一个流亡者的孤独,诉说爱情带来的惆怅,还有那莫名的、却永远弥漫于心头的雾霭……贝多芬让百十来人的大乐队轰然作响,当铿锵嘹亮的号角音调震撼整个大厅的时候,你有没有体会到那股英雄的豪气?他在向全世界宣告人类的理想,人类的力量,他伸出巨大的拳头,猛击在命运布下的锁链上!柴可夫斯基深情地唱起俄罗斯农民的曲调,他是在告诉你,那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多么深重的、三套马车印下的辙迹。舒伯特也把一个独行旅人的背影,悄悄印在菩提树的绿阴间。你看到他了吧?别闭上你的心扉,瞧,他们正向你走来,凝视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④音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境。
⑤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对上帝齐声的赞颂和祈祷,有着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的灵魂会因之震颤,也会因之归于安宁。于是,在一座座或简陋如石窟、或华丽如圣殿的教堂四壁中,回荡起和谐庄重的歌声。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会惊异地听到迥然不同的祈祷和赞颂——强劲的律动、狂热的噪音,混杂着爵士乐的布鲁斯音调……人群也不再是低头下跪、喃喃念诵的人群,而是无数向天空挥动着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无数张渴望自由和欢乐的、热切的面孔。巴赫在他的乐曲中,以美妙的和谐、均衡、严谨体现了建立秩序、树立权威的“巴罗克”时代风貌,他引着你走进的,是宏伟壮丽、坚固精巧的殿宇。而柏辽兹却用《幻想交响曲》中狂热的音浪裹挟着你左奔右突,直到古曲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塌,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赞歌。……循着音乐之声,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迷人的历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声。
⑥音乐是你自己的心境。
⑦在拥有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科夫斯基这么多朋友以后,在穿越了历史的隧道,把无数充满了爱与恨的旋律装满行囊,这个时候,音乐就是你自己的心境。
⑧一个男孩告诉我,曾有一个黄昏,他和一个女孩静静地坐在湖边。只想坐坐,看看夕阳,不说什么。可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船歌》,他说,那旋律太美了,太脆弱了,让人只想依偎到一种温柔中去,于是——他后来有些怪怪地笑着说——爱情,主宰了那个黄昏。隔了很多日子,他再一次听到那首《船歌》,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种让人不能自已的感觉了,为此他失落了好一阵。这个男孩选择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日子,也很特别。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刚刚还晴朗如少女面庞的天空,只几秒钟便昏黄的可怖;卷着灰沙的狂风呼啸着钻进所有的门窗、楼道,到处是乒乒乓乓和措手不及的人们惊叫的声音。这个男孩从容不迫地把《命运》磁带塞进录音机,然后提到门口,旋到最大的音量,按下了放音键,刹时,整个楼里灌满了这伟大的、压倒一切的声音,窗外弥漫着的黄沙和东倒西伏的大树,也都变得非同寻常的壮观。那以后,他很久不敢再听《命运》,唯恐丢失了记忆中那惊心动魄的体验。
⑨这一幕幕体验犹如一幅幅画。有时候我真恨自己不是个画家,否则,我会用油彩把那种体验记录下来。比如听肖邦《雨滴》前奏曲时,我“看”到的——雨中繁茂葱翠的草木、乡村修道院屋檐的一角,那只淋湿了的、静静悬挂着的钟……还有内蒙古乌兰布托沙漠上,清冷的晨风中升起的朝霞,地平线那边一驾马车的剪影,赶车人悠长婉转的歌声……在听音乐的时候,你和我都可能是出色的诗人、画家、舞蹈家。
⑩一位指挥家在一次排练中对他的演奏员大声说:“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你的心里!”我想,他的意思是让这位演奏员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进入一种心境,这样,他的琴声才能称之为音乐。同样,对我们这些听音乐的人来说,进入一种心境也是极其宝贵的。别怕那些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之类的名词,那只是作曲家所选择的、表达他们心境的某种形式而已。什么时候,你听见了他们在音乐中向你诉说的一切,什么时候,你获得了涌遍全身心的、无以替代的激情,我想,你就绝对是一位听音乐的内行了。因为你找到了他们的心境,也找到了你自己。
1.根据文意,解释下面两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
(2)那旋律太美了,太脆弱了。
2.请分别解释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瞧,他们正向你走来,凝视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2)在听音乐的时候,你和我都可能是出色的诗人、画家、舞蹈家。
3.文章的结尾说;“什么时候,你听见了他们在音乐中向你诉说的一切,什么时候,你获得了涌遍全身心的、无以替代的激情,我想,你就绝对是一位听音乐的内行了。”这句话与开头第①②节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1.请联系全文,阐释“音乐是一种心境”的含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而沉重的、黑魆魆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里黑魆魆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又一声、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了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北京
1.开头一段环境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2.为什么“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1)。(2)。
3.第三部分作者说“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说明日本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反战,这在第二部分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
B.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 |
C.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D.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胜侵略者,迎来黎明 。 |
E.这篇文章写得高昂壮美,写出了日本人民由隐忍到觉醒的过程,鼓舞人们起来抗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市长和女儿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地品着茶。女儿笑盈盈地走过来, “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有什么事就说罢。” “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是不是太傻了?”
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 “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挺苦,有些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就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 “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乙)一个女儿市长的遗愿
她仰卧在床上,户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得老大,脸色惨白。
床前,静立着看护的人,大夫、护士、秘书、丈夫、上小学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
大夫俯下身仔细地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来,抬腕看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明白的。
难道她就这样地去了?真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45岁,在中级领导层中,她是年富力强的。她担任市长两年多来,使这个小小的江滨城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整洁的市容,翻番的产值,还有兴修那为人所不齿却一刻也不能疏忽的公共厕所……… 她为这个城市耗尽了心血。
她本不该这样早早地离去。倘若不是洪水陡涨,倘若不是堤坝决口………
她要去了,就这样默默躺在自家的床上,室内,回旋着悲凉的哀思。
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这是一种寻觅和切盼之光。张着的嘴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期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
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过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女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①仙逝②了。
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他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大家记得,那天夜晚,女市长倒在洪水中了。
泪,漫过众人的眼眶………
注释:①溘然:忽然。②仙逝:登仙而去,称人死的婉辞。
1.{甲}{乙}两篇小说分别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甲}: {乙}:
2.小说{甲}侧重采用个性化的人物_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马市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小说{乙}中加点词“翕动”的表意是_________________;由“翕动”联系“寻觅”“盼望”等词,可揣测女市长此时此刻在想:“___”(请以女市长的口气,用第一人称表述)
4.品读小说{乙}中画线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题目中“遗愿”的指的是
②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③这两段文字感人至深,请结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词语,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5.小说{乙}的情节高度浓缩在女市长临终前,同时还写了她在别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请具体说说写这些事情有什么作用。
6.小说{乙}采用设置悬念的写法,请以小说{乙}具体内容为例,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7.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就{甲}{乙}两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谈谈你自己真切的阅读感受或由此引发出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⑴数字相机就像一台能够独立工作的小型电脑,它依靠电荷藕合器件(CCD)来记录图像信息,在CCD上有对光线十分敏感的单元阵列。进入照相机镜头的光线聚焦在CCD上,CCD就会把照射到各个单元的光线按亮度转换成电荷,这些电荷又被转换成数字形式,存储在数字照相机中,并可输入到电脑中作进一步的处理。
⑵数字相机主要分为三类:即拍型、35mm扫描型和摄影室用专业型。
⑶最初的数字相机就是即拍型35mm相机,它的主要用户是那些认为价格比质量更重要的人,如房地产代理、保险调查员,或其他将图贴入文件并用激光或喷墨打印机输出的文秘人员。这种数字相机也用于娱乐,如果你想给家里寄一张小孩的图片,这种相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⑷再高一个档次的就是35mm扫描型数字相机,它以传统的35mm相机机身为基础,使用同样的镜头。由于它的价格一下就跃至一万美元之上,所以只有摄影记者和拍外景的摄影师在工作紧张时才使用。
⑸最高水平的是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它需要提高光照度来将图像的摄取时间控制在几秒钟内,并通常直接与电脑相连。这种昂贵的器材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常为广告、大幅面印刷及商品分类目录的制作所采用,有时它拍的图像直接用于四色印刷。
⑹普通数字相机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低成本、方便、高速地获取图像。你不必买胶卷和等待冲洗,有液晶显示屏的数字相机还能即刻让你决定照片的取舍,不太理想的照片还可输入到电脑中进行编辑,因为追求图像获取的自动化,所以数字相机要比先进的胶片相机更宜于使用,但所有这些优点都需在你拥有了一台数字相机之后才能体会到。
1.引文六个自然段,请按要求归纳所写内容(每一点的归纳都不超过4个字。)。第⑴段介绍数字相机的___________;第⑵至⑸段介绍它的_________;末段介绍它的___________。全文是按________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2—5)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试用两个短语回答(都用“从……到……”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写序号,有几项写几项)
A.下定义 B.分类别 C.举例子 D.作比较 E.列数字 F.打比方
4.第⑶段中画浪线的内容如何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斤斤计较于价格而不重视质量的人。
B.注重价格便宜而不太注重质量的人。
C.买不起也不想买高价相机的人 。
D.注重价廉而物美的人。
5.根据引文内容,请你说出数字相机的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引文的理解,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不止一项) ( )
A.与传统的相机一样,数字相机也是记录图像的一种工具。
B.到此文问世为止,普通数字相机拍摄的图像尚不能与传统的35mm胶片相机的质量等同。
C.随着数字相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不久,胶卷将会被淘汰。
D.摄影室用的专业型数字相机可以获取与胶片相媲美的图像。
E.数字相机不仅有低成本、方便、高速获取图像的好处,而且获取的图像比胶片相机清晰。
F.数字相机能将记录到的图像信息直接存储在相机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灵巨人
魏念滨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很早就停驻在我的心房,引领我在十年寒窗清苦的学习生活中咀嚼阳光的味道。那段日子确实单调乏味,尤其是高三,学习非常紧张,大家绷着弦拼着命整天与书本做伴,周而复始地吃饭、学习、睡觉,有限的课外活动也是和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紧密相联。我那时苦中寻乐,有个小小的习惯,下课铃一响,经常一个人跑到走廓尽头,打开窗户,看天上的流云。一看到那些自由的白云,我的心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那是我心中的巨人在作怪。它让我把白云想像成未来,高远而澄清,太阳光一照,有着热烈的色彩。上课铃一响,那个巨人又会不失时机地将从遐想中唤回,并且谆谆告诫我,要努力听课呦,要好好用功呦,为了你那多姿多彩的未来和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后来我没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现实的安排,因为我心中的巨人给我了恰到好处的劝解与安慰,它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在它的感召下,我摩拳擦掌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舞台上释放青春的光芒;在它的牵引下,我如饥似渴地在校图书馆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将我从各种虚浮的诱惑中扯拽出来,将身心投入到更为有益的事情上去。有了它,我才知道辛苦的付出是为了什么;有了它,我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生的旅途才不会短路。
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悠闲的工作,甜蜜的恋情,宽敞的住房,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愉悦心灵的同时,也使心灵失去了动力——心中的那个巨人自以为功德圆满竟早早地躺在薄薄的档案里昏昏睡去了。生活在喝茶、看报、提职加薪、家长里短中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延续,生活的目的早已模糊不堪。和周围的许多人一样,我甚至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沿着这样一种惯性一直生活下去,波澜不惊,安然至退休,至死亡。
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我偶然间抬头看到了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映得它周遭的云彩红彤彤的一片,很是撩人情绪,记忆的一角豁然开启,心中昏睡的巨人竟以诗的形式复苏出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就是那个写了《瓦尔登湖》后卧轨自杀的诗人。时光荏苒,青春不再,海子式的浪漫与激情早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沉淀,“喂马、劈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琐碎的日子里,我们早已忘了还要“周游世界”,我们不再有梦,不再有追求,在面对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再有飞翔的憧憬和拥抱太阳的热望。心灵缺少精神巨人的主宰,窗外的阳光、绿树、和风就不能尽收眼底,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醒醒吧,那些过早睡去的心灵巨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主人的躯体还活着,你们就应该燃烧出感觉和温度。即使这辈子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喂马、劈柴”,我们也不该放弃理想,停止飞翔,我们要怀着一颗诗心生活,面向生活的大海,我们的内心应该永远怀着春暖花开的期待。
(选自《时文选粹》)
1。请用简洁语言概述高三学习阶段“心灵巨人”对“我”的作用。
2。“我们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看不到‘春暖花开’”一句中,“粮食和蔬菜”和“春暖花开”分别指什么?
答:“粮食和蔬菜”指 。“春暖花开” 指 。
3.文中写“大学毕业后,一脚迈进社会”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咀嚼阳光的味道”含义是在清苦阴冷的学习生活中享受阳光的照耀和温暖。 |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借自己人生几个阶段的经历,抒发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C.“心灵巨人”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 |
D.正是因为“天上那一轮喷薄跃出的红日”的照耀,使自己冰冷的内心感到温暖,“心中昏睡的巨人”才得以苏醒。 |
E.文章借海子的诗,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要永远追求理想期待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