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探究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
材料一:公元l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而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科技条件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德国品牌的汽车,这些都离不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不断增多。
(1)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始于“地理大发现”,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指的是哪两国? (2分)
(2)材料一中“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科技条件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指的是古代中国哪一项科技发明?
(3) 依据材料一说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分)
(4)材料二所述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如何来解决?这一解决方式在历史上有过成功的经验吗?请举一例说明。(2分)
(5)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科技和全球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恩格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
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请回答:
(1)图一中“沉迷的帝国”和“堕落的帝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导致该帝国沉迷的根源是什么(或该帝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曾怎样探索?(举1例说明)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综合探究: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为20世纪世界杰出的伟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
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改革?
(2)图一、图二两位伟人的改革分别“新”在何处?
(3)三位杰出的改革家在改革的过程中都十分关注民生,重视农业发展,他们在农业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从上述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国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三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传到了欧美。
材料二: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材料三:下图漫画反映了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发展中国家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材料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数据GDP增长率:2002年-8% ;2003年-9.1% ;2004年-9.5%
外资增加:到2005年2月,实际利用外资5700亿美元;
进出口增加:2004年9月,进口416亿美元,出口419亿美元,均比同时期增约30%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哪一重大世界,简述其影响。举出一位把隔绝地区沟通起来的人物。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中什么现象?它的表现有哪些?推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所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如果不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输家,应当如何应对?3分
(4)材料四说明这一趋势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1分
(5)从以上材料中,你获得哪些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益,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誓词
材料二:在……开始时,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三: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材料四: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面对“大萧条”,他坚定地认为,这需要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进行试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哪一重大事件?简述其影响。2分
(2)材料二为了摆脱落后状态,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为了“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简述其影响。2分
(4)材料四中美国为了应对“大萧条”采取什么措施?这种措施的特点和效果如何?3分
(5)以上材料他们都面临怎样相同的境况而采取什么措施度过难关的。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