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宗祠是我国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李氏宗祠位于安徽池州,是展示皖南古民居最高层级的历史、宗法、文化内涵及其艺术形象之“国宝”。下面对宗祠形成有关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有误的是( )
| A.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式制度 |
| B.这一制度促使族权和政权合一,“宗族”和“君统”合一 |
| C.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
| D.确定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区别 |
下图阴影部分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这一组织的发展()
| A.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立 |
| B.实现了货币的完全统一 |
| C.基本实现了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
| D.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
|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
|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
|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 |
|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
| C.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
| D.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
|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
|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
|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
| C.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 |
| D.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