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
|
1914—1918年平均 |
1933年 |
||
生产额 |
比重(%) |
生产额 |
比重(%) |
|
制造业(近代制造业) |
8.5(1.3) |
17.56(2.69) |
11.77(4.54) |
19.07(7.36) |
农业 |
29.9 |
61.78 |
35.23 |
57.09 |
商业服务业 |
10.1 |
20.66 |
12.52 |
20.29 |
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
B.西方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 |
C.程朱理学失去了其统治地位 |
D.中国自然经济的崩溃和瓦解 |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
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 |
C.“存天理,灭人欲” |
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 |
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孟子 | B.韩非 | C.墨子 | D.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