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 | 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来加以抵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空间 |
B.国际贸易额下降,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
D.各工业国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
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在1926年作的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只占有8%的财富。这造成了( )
A.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
B.贫富差距过大,国内市场狭小 |
C.工业迅速发展,社会消费能力增长 |
D.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国际贸易活跃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已经越来越明确。所谓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列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国际分工的特点不包括 ( )
A.广大殖民地向英法等国大量输出原材料 |
B.资本输出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 |
C.英法等国向广大的殖民地输出廉价的工业品 |
D.英法等国在对世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居于主导地位 |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他强调的是()
A.“理”是世界的本原 | B.成为“仁”者的重要性 |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