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
| A.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 | 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
| C.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 | D.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
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 B.领导工人运动 |
| C.农村包围城市 | D.国共两党合作 |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
|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
|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
|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
|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 C.北京学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