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 |
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 |
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 |
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 |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R.R.帕尔默认为“他(卢梭)用文学作品,在上流社会人士中传播一种尊重平民的清新情感、一种对平凡事情的爱好、一种怜悯人和同情人的冲动、一种意识到贵族生活尔虞我诈和虚浮浅薄的观念。”由此可见卢梭的文学作品体现了
①对理性的质疑,形成浪漫主义思潮
②人类平等的观念,推动法国大革命
③人民主权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