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后面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叩( ) (2)再( ) (3)臭( ) (4) 烨然 ( )
翻译下列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作者宋濂为什么能够这样勤奋苦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共11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科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近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忡淹《岳阳楼记》)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别无敌国外患者,图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求: (2)衡:正确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两处)(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人恒过然后能改.【甲】文中的古仁人具有,的旷达胸襟,【乙】文论述了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有,崇高境界。(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范仲淹的奉献精神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3分)
阅读北宋文莹的《食粥心安》一文。(12分)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十茎啖④之。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⑥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⑦,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釜(fǔ):锅。③齑jī:腌菜。④啖(dàn):吃。⑤留守:官职名称。⑥大人:指自己的父亲。⑦馔(zhuàn):饭菜。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日煮粥一釜()②既而悉败矣( )
③大人闻汝清苦( )④遗以食物(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范仲淹置之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 B.不以木为之者 (《活板》) |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D.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盖 食 粥 安 已 久翻译下列句子。(2分)
(1) 归告其父,馈以佳肴。(1分)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1分)阅读上文,说说范仲淹为什么不要馈赠?(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行乎(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累寸不已(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策之不以其道策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
(3)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反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执策而临之
A.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 B.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
C.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4分,共12分)
【甲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弓手应声刺之 |
B.远近皆服其能其真无马耶 |
C.学而不思则罔遂曳矛而斗 |
D.见必与之决生死轻寡人与 |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三鼓(鼓:击鼓) | B.公将驰之(驰:奔跑) |
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 | 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
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
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