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阅读下面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 诗,体现了作者 。作者是 (朝代)诗人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古诗赏析
秋霁①寄远
杜牧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问答入词,层层深入。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B. |
千古兴亡,往事悠悠。“悠悠”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
C.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魏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 |
D. |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
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材料一
情景交炼
◆张德瀛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非借物遣怀,即以物喻人。宋词如李世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情语也;梅尧臣“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景语也;姜尧章“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景寄于情也;寇平仲“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情系于景也。词之为道,其大旨固不出此。
材料二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材料三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倚( ) 固( ) 勒( ) 寐( )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词 虽 不 出 情 景 二 字 然 二 字 亦 分 主 客 情 为 主 景 是 客 说 景 即 是 说 情。
(3)请翻译“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非借物遣怀,即以物喻人。
(4)请根据“材料一”的提示,为下列词句归类。
A. |
景语 |
B. |
情语 |
C. |
景寄于情 |
D. |
情系于景 |
①羌管悠悠霜满地。( )
②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5)请抓住“材料二”上阕中的几个关键词简析战场的环境和战争的烈度。
(6)“材料三”中所说的“四面边声”在“材料二”中具体指什么?
(7)积累链接:请你任意默写一联教材中曾经学过的边塞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