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日:“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选自唐·房玄龄《晋书》)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苻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人为逐禽之:战胜 | B.乃俱送之:于是,就 |
C.可二人并走:跑 | D.盖因贼若善走:善于,擅长 |
对于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老妇是谁,于是把她和路人都送回家了。 |
B.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路人是谁,于是把他们都送走了。 |
C.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
D.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老妇先送回家。 |
对于这则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苻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理性判断力,找出了真正的强盗,智慧过人。 |
B.苻融为了查明真相,让强盗和路人赛跑,跑得快的那个就是真正的强盗。 |
C.真正的强盗面对大白于天下的真相无力狡辩,只能低头认罪。 |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就很有可能解决问题。 |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9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2)属予作文以记之:
(3)胜状:(4)春和景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6-19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A.齐地方千里地方()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
C.王之蔽甚矣甚() | D.客之美我者之()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选自《孟子·告子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
.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 B.苛政猛于虎也 |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D.管夷吾举于士 |
.把《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__________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__________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下列句于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明天 |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方:土地 |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时时:常常 |
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满一年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B.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
C.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谏齐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兴 利除弊,使齐国大治。 |
B.邹忌不被赞美所迷惑,与徐公比较后找到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可见邹忌头 脑清醒,善于思考。 |
C.邹忌讽谏齐王,从生活小事入手,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治国的道理,表现出高超的讽谏 艺术,收到了良好效果。 |
D.全文以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为中心,表现了齐王知错就改,广开言路,勇于革新,是一位贤明的君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一)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杨震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茂才举:推举 |
B.四迁荆州刺史迁:迁移 |
C.暮夜无知者知:知道 |
D.后转涿郡太守转达:调动官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
B.当之郡无丝竹之乱耳 |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D.密愧而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译文: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请概括杨震的为官之道。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