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括能读其父书传徒:只是
B.使赵不括则已将:将军
C.赵括乘胜追造秦壁:营垒
D.因筑壁坚守以待至救:救兵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降矣!庸人尚羞之
B.王曰:“以?”以伐为?
C.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每览昔人兴感
D.请粟齐,齐王弗许其身也,则耻师焉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预示出赵括将失败的一项是(     )
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②毋置之,吾已决矣!
③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④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⑤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⑥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派人去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加以劝阻,赵王不听。
B.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认为赵奢赵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赵王不听从,但赵王同意了赵括母亲不被连累治罪的请求。
C.秦王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赵括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中计。
D.秦王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楚国救济,楚王同意,齐王不同意。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2)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端:方面
B.小信固人之心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觉之觉:觉察
D.不幸而不悟幸:宠幸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③小信固人之心④图左右之亲近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裰,读j i,信鬼神。②瘗,读y i,掩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嫌以师自居嫌:厌恶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纾:缓解
C.驱降附以绝来者绝:断绝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会:恰巧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⑨④⑤ D.①⑨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待漏院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偁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中华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在方,漏,古代计时器。②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③哕哕:huì(书)铃声。④偁:同“称”。⑤慆(tāo)慆: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相天下者相:宰相
B.请修德以厘之厘:治理
C.政柄于是乎隳哉隳:毁坏
D.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毁:坏名声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达能使“百姓亲、万邦宁”策略的一组是()
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②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③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④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⑤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⑥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本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明确指出只要任用一心为国为民而勤于政务、为人慎重的宰相,就能使国家清平、百姓富足。
B.本文是作者作宰相时所写,记录在待漏院墙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C.本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大臣们在待漏院临朝前的神态、动作描写,列举出三种类型的宰相:一种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的宰相,一种是营私弄权、谄上欺下的宰相,一种是窃据高位、碌碌无为的宰相。
D.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饬,句法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具有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等特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译文:
⑵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译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晁错论
【宋】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注]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 狃(niǔ):习以为常。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期月:一个月,泛指短时期
B.错不于此时捐其身捐:献出
C.无故而发大难之端端:开头
D.而遗天子以其至危遗:赠送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晁错被杀的原因是“自祸”的一组是()
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②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③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④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⑤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⑥错不于此时捐其身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在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起兵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认为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2)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3)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B.甚将延乎肝膈延:发展,蔓延。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居住。

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