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清粥
潘向黎写过一篇小说:《清水白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极爱米饭的恬淡女子,她煮出来的米饭,清香四溢,颗颗饱满,光看文字,就让人口齿噙香。白米是如此神奇的食物,既可蒸出筋道饱满的米饭,也能煮成儒软甘甜的清粥。
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贴,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被鸡鸭鱼肉和各种添加剂刺激的味蕾回归敏感,清香满口,余味不绝,清粥带给世人的福泽,是人如神仙。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清粥的好处不仅仅是简单、养生、清香。
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清粥一碗,可养身心,可助药力。”
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很难将自己关在厨房里为自己,为家人煮一锅真正的清粥。便常常用稀饭代替,哄骗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和心。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身体的熨帖和儒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4.8)请对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进行概括。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煮一锅清粥”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 只 鹭 鸶
陈所巨
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被饥饿困扰,家里委实找不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我和母亲以及还在襁褓之中的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到湖滩上挖野荸荠去了。虽然我们明白,这么大的雪,天又特别冷,湖滩肯定是冻住的,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种时候,能够充饥的东西,惟有等待和希望。
中午以后,父亲的身影才在我们久久等待的视野中出现。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袖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父亲说,那是只冻得快要死了的鹭鸶,在雪地里,一伸手就逮住了。
父亲把鹭鸶放到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是连害怕的力气也没有了。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在这种冰雪封冻的天气,这只鹭鸶真的太可怜了。
我感到了一阵袭来的饥饿,就抬起头来问父亲:“挖到野荸荠了吗?我饿。”
父亲眼里掠过一丝无奈:“地冻得太硬,刨不动。”说着将目光移向母亲:“把这只鹭鸶杀了吃了吧,孩子太饿。”
母亲显得十分犹豫,她信佛,从不杀生。衣服上落只虫子,也轻轻掸掉,不肯碾死,何况要杀这样一只可怜的鹭鸶呢?
“不,不能杀它,它太可怜了。”我大声说。
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
“我不饿,一点也不饿,你别杀它。”我赶忙说。
“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要饿死的。”父亲坚持着。
“不,我喂它,它不会死。”我护住鹭鸶,扮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见我如此,母亲就说:“别喂了,口水喂不活它,我们不杀它吧。”
我把鹭鸶放到一只旧竹筐里,筐里垫了些干草。我想着等到天晴,鹭鸶能够觅食的时候,就把它带到湖滩去放了。
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一阵地渗冷汗。我朦胧中觉得夜里母亲不止一次到我床边,伸手摸摸我的额头,然后,就小声地叹息。
天刚亮。母亲摇醒我,说:“快起来,鹭鸶死了,是饿死的。”
我来不及穿衣就跑到竹筐边,鹭鸶真的死了,倒在干草上面,脖子垂向一边。
母亲烧了些开水,将鹭鸶冲烫了几下,拔去羽毛,然后剖开肚子,将内脏扒出来洗净。那只可怜的鹭鸶的胃囊里,除了几粒玛瑙色的砂粒外,什么也没有。它大概也已经饿了好多天。
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鹭鸶太瘦,肉很少,母亲就烧了半锅汤,每人一小碗。
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
许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只鹭鸶,是它救了我们,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鹭鸶被我们吃了的第二天雪就停了,天气转暖,第三天,父亲就从湖滩上挖回了一些野荸荠。
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年老了。那年她身染重病,临终之前喊我到床边,说:“记得那年大雪天的那只鹭鸶吗?是我扭断了它的脖子,我是罪过太深啊……”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的连走路都不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杀死了一只鹭鸶!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受着多少折磨啊!
(注)陈所巨(1948——2005),安徽桐城人。当代诗人,散文家。本文情节可谓尺幅微澜,扣人心弦。请概括一下,文中出现了几次情节上的波折?
品味下边各句中的加线的词,指出他们的表达效果。
(1)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袖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
(2)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如果将画线的句子中的“朦胧”和“不止一次”去掉,对表现人物心理有无影响?为什么?
你是如何看待母亲临终之前的忏悔的?
边塞与边塞诗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 )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边塞就是陇右。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主要发生在包括西北在内的三边地区。 |
C.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造就了边塞诗,锤炼了边塞诗。 |
D.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
材料概括分析题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它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鲜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损失可达20%-30%,抗氧化剂等可以防止腐败变质。压榨出来的果汁有果渣,澄清剂等就能使残留物迅速沉淀,果汁清澈。时间缩短了,降低了难度,成本也就降低了。维生素C之类的还能调整食品的营养构成,提高营养质量。人们都更喜欢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这些感官性状的改善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例如增味剂能使火腿肠又香又嫩。糖尿病患者不能摄入果糖、蔗糖,甜味剂是可以的。
但是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科学调查、分析告诉我们,问题并不是出在添加剂本身。浙江金华查处了剧毒农药加工火腿事件,敌敌畏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农药!可是有些生产厂家的违法成本往往不高,罚点款了事,《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之类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约束。100%原汁葡萄汁居然是添加剂勾兑的,馒头白得吓人,超剂量、超范围添加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为了牟取暴利。黑心厂家添加点假的、劣质的、过期的添加剂,怎么不伤害消费者呢!
食品添加剂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普通人每天可能摄入几十种,例如食盐。我们大可以不必谈“添”色变,只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会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
——节选自《中国科技成果》2011年第12期,有改动。从本文看,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
本文谈及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每点不超过12个字)
结合材料,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文化的重建余英时
仅仅以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而论,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复杂,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自然是一种不可想像的巨大工程。
从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末到宋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出来总结了思想重建的历史事业。但佛教不过是一种宗教,其最初的影响大体上仅限于信仰方面。西方文化之侵入中国,其冲力及影响面都远非佛教所能比拟于万一。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早已在政治、经济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总体性的文化挑战是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足供参考,那么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和佛教相提并论,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前已指出,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换句话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转化之中,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本来民族之地位”了。
在步伐快速的现代世界中,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必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八百至一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回顾我们70年来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无论就“整理国故”或“吸收输人外来之学说”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决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够告一段落。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佛教之所以能震荡中国,正是由于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许多大师不断地在那里埋头从事译经的工作。这种工作记载在历史上好像非常热闹,其实他们当时的生活却是隐退而寂寞的。如果我们承认输入吸收西方各种学说是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些佛教大师的范例依然是值得我们师法的。但是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的,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孔子晚年返鲁编定六经,便可以说明“退”的涵义。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论文明的发展曾提出过“退却与重回”的公式,则尤足与“退而结网”、“退而更化”之意互相发明。佛教虽主出世,但是中国的华严宗却有“回向”之说,可见得“退”就是为了“回”,而且也只有在“退”的阶段中才能创造出“回”的条件。愿以此意,与有志于文化重建的朋友们共勉之。
——节选自《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第二段中,多次提到佛教传入,其意图分别是什么?
结合第三段,请解释“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中,“退”字的具体含义。
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属于西方的入世理论,请用《论语》《孟子》中你熟知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作品
拐爷刘向阳
一条脚带宽小路,两边是个把人深的狗尾巴草。
拐爷送女儿金子去公社招待所。
拐爷大名叫石根,抗美援朝下来少了一条腿。
回村时,佩带大红花,放了许多鞭炮。顽皮少年围着他喊:“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大家就喊拐爷了。
拐爷进屋就发现少了一个人。
他的女人生了银子,难产,大出血……
招待所不是人人能进的。因为拐爷是伤残退伍军人,子女享受优待。
村里人都说金子命好,吃了皇粮,再不要呆在这穷山沟了,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了。每次回家,越发显得俏丽的金子总要捎几个白白胖胖的面包,让弟银子吃到打了饱嗝。然而,两年后,嫁给招待所里一国家人并生有一女的金子病死了。噩耗传来,村里人背地里说金子是被害的。人家怎么会带你乡下姑娘进城?是不是。
拐爷正在老婆坟堆上掊土,容姨在一旁帮忙挂一条条素白山纸。
正是清明时节,稀薄的烟雾笼罩着村庄。容姨挟了篮子在手腕,篮子里面是青青的茶叶。
容姨看到拐爷两行清泪溢出了眼角。
银子很早就不上学了。他在作文里写父亲是英雄,要向英雄学习。
他报名参加修建韶山灌渠。村支书把他当作榜样,号召大家踊跃参加,一时全村热情高涨。
公社来人请拐爷去光荣院。女儿早逝,儿子不在身边,为老人着想嘛。
提了几件衣服到得村口。一些闲散人员在吹牛玩扑克,也有人扛起背包走在外出谋生的路上。
小路两旁的狗尾巴草摇得正欢,还有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低低相望。
野花后面是容姨,梳着整齐的发髻,一身崭新的花格子。容姨的男人死得早,两个孩子跑去外面做事了。
拐爷看了容姨,目光柔柔软软,然后朝公社走去。
在光荣院住了不到一个星期,拐爷回来了,说再也不去了。说有银子,还有两只手一条腿,犯不着困在光荣院里享清闲。
支书又把此事作为典型宣传。拐爷以高风亮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嚼舌根的人说拐爷是想女人才回的,还说亲眼看见拐爷与容姨在山坳里的草地上野合。
支书说不信,又叫大伙莫听谣言。拐爷是党员,上过前线,作风过得硬。支书说这话时,拐爷在路上和大伙修机耕道。
要让手扶拖拉机进得来。拐爷说。大伙要拐爷明年竞选。拐爷笑道,一条腿的,不行……
大伙又说,这穷山恶水的,路都没一条,不改变面目不行啊。拐爷不作声。
大伙又问,拐爷你到底和容姨……拐爷就笑,那有什么,人有七情六欲嘛。
第二年,上瑞高速穿村而过,村上路面可以加宽硬化了。
拐爷和大伙平整路面,兴致高昂。千百年来肩挑手提,眼看可以走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了。收工后,拐爷踱到容姨家唠嗑,最担心就是银子三四十了还没对象。容姨两个儿子在外面都带了女人回来,大的手里还抱了小的……
以后路修好了,会好起来的。容姨给拐爷泡了茶。
银子今天去考驾驶员还没回来,拐爷喃喃自语。
听说支书他们也去县城搞工程款征购款……
你怎么晓得?
他昨夜说的……上面那笔数分到下头没有多少了……你家银子咋打听到了,嚷嚷着要上访!
山坳里是你们两个?……拐爷悻悻地拂袖而去。
夜里,打门声把拐爷吵醒。不得了,银子出车祸了。
路修好了。拐爷看着银子被人抬着,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上了山。
金子和银子一左一右陪伴着他们的娘亲。
拐爷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
路旁的田埂地垅,星星点点一些野花野草,还有那狗尾巴草,顽强地探出头来!
(《小说选刊》2011年第8期)文中两次出现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拐爷”什么样的情感。
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拐爷”的形象。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