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 ,从而使其分泌促胰液素,经 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 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 。表明机体还可通过 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研究者又进一步研究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不同剂量促胰液素对胰液分泌量的效应,结果如下表。
处理方式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 (滴/15min)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 (滴/15min) |
时间/剂量 |
分泌量 (滴/15min) |
刺激迷走神经 |
3min |
8 |
3min |
8 |
3min |
8 |
注射促胰液素 |
1mg |
11 |
2mg |
37 |
3mg |
62 |
刺激迷走神经同时注射促胰液素 |
3min和1mg |
43 |
3min和2mg |
88 |
3min和3mg |
120 |
由表中数据可知,单独刺激迷走神经、注射促胰液素与二者同时作用相比, 对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表明调节胰液分泌的两种方式具有 作用。
下图为下丘脑对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激素,甲、乙、丙、丁表示内分泌腺,数字表示起促进作用的部分生理活动,其中,激素C
的分泌受H的调控影响。虚线部分表示神经调控。据图回答:
(1)激素B的名称是,图中与激素A协同作用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是[ ]。
(2)从图中的调控关系判断,E可能是,丙可能是。
(3)根据医嘱,糖尿病人须避免情绪激动,请利用图中信息说明医嘱的依据:
。
(4)F物质只能作为丁的信号,与丁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物质)有关。寒冷刺激后,D物质对体温调节的具体作用主要是。
(5)当受到寒冷刺激时,除了图中所示的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外,采用物理方式调节体温的效应器有。
转基因抗病香蕉的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
(1)图示质粒上有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等四种限制酶切割位点。请回答:
① 构建含抗病基因的表达载体A时,应选用限制酶,
对进行切割。② 培养板中的卡那霉素会抑制香蕉愈伤组织细胞的生长,欲利用该培养筛选已导入抗病基因的香蕉细胞,应使基因表达载体A中含有,作为标记基因。
③香蕉组织细胞具有,因此,可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导入抗病基因的香蕉组织细胞培育成植株。图中E、F依次表示组织培养过程中香蕉组织细胞的、。
(2)右图表示细胞内该物质遗传信息传递的某个阶段,Asn、Ser、Gly为三种氨基酸,分别是天冬酰胺(C4H8O3N2)、丝氨酸(C3H7O3N)、甘氨酸(C2H5O2N)。
① 图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连接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结构式为。若该多肽合成到图示甘氨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子是。
② 决定天冬酰胺的密码子是,天冬氨酸R基上C、H、O三种原子个数的比值为。
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右图为果蝇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的比较图解,其中A与C为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X、Y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第次分裂。
(2)若在A段上有一基因“E”,则在C段同一位点可以找到基因;此区段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
(3)如果某雄果蝇B区段有一显性致病基因,则其与正常雌蝇交配,后代发病几率为;如果此雄果蝇的D区段同时存在另一致病基因,则其与正常雌蝇交配,后代发病率为。
(4)已知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H、h,分别控制的性状是腿部有斑纹和腿部无斑纹。现有纯种果蝇若干,请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H、h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是A段还是B段。
实验步骤:①选用纯种果蝇做亲本,雌性亲本表现型为,雄性亲本表现型为。②用亲本果蝇进行杂交。③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并统计记录结果。
结果分析:若,则H、h基因位于段。
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经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之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比值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三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图B、图C所示的a、b、c三个群体中,哪一个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种?,理由是。
(2)在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理由是
。
(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 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的结果,这种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 、 、 三个环节。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下面图甲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的代谢,图乙为某家系苯丙酮尿症的遗传图谱。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甲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2)通过A过程产生的苯丙氨酸进入内环境至少穿过层生物膜,催化A过程的酶在合成及分泌时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
(3)分析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可以是。
(4)分析图乙可知,苯丙酮尿症是由染色体上的性基因控制。
(5)图乙中II5、II8的基因型分别为、。
(6)III10可能出现的基因型及概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