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三峡》和乙文《观潮》
【甲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划一处)
(1)常有高猿长啸。 (2)珠翠罗绮溢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引凄异( ) (2)飞漱其间( )
(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4)倏尔黄烟四起(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1)【甲文】《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在描绘三峡山的特点时和【乙文】《观潮》的作者周密描绘钱塘江潮的景象时都用了( )与( )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试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在《三峡》一文中的作用。
(3)《观潮》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4)馈以佳肴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宋濂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2) |
乙文 |
范仲淹 |
(1) |
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拯 命 制 者 才 足 贡 数
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B.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D.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2) 凡诉讼不得径造 庭下()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特点?试举一例说明。
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史记》)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所以动心忍性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 于是信孰视之 ④ 若虽长大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_韩信后来在汉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请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说说,韩信与【甲】文第一段列举的人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偷鸭求骂
蒲松龄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每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崩离析(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而邻翁素 雅量②因实告邻翁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邻翁素雅量,每失物,未尝征于声色。你认为文中的盗贼会改过自新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