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壁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
B.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
C.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
D.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
战国时期有学者主张通过对民众的教育和改造,就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与这一观点相悖的思想家是
A.荀子 | B.韩非子 |
C.墨子 | D.庄子 |
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因其父亲的功劳在夏禹时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国(故地大约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春秋时徐国败于楚国,国力渐衰,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终为吴国所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对这一传说的解读,最准确是
A.夏朝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封制 |
B.江苏安徽一带战国兼并战争很激烈 |
C.古代的姓氏以血缘宗法为纽带传承 |
D.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严重 |
张荫麟先生曾评论说:“除形体外,甲骨文字与今字的差异有两点可注意:(一)带有图象性的字无论物体的写生或动作形态的喻示,每随意描写,但求肖似,没有定构。 例如龟字,或画正面,或画侧面,或画尾,或不画尾,或画两足,或画一足。……(二)在意义的分别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更为详细。例如驾驭之驭,或从马,或从象,因所驭不同而异字。……”这主要体现了张先生的
A.史观 | B.史法 |
C.史论 | D.史识 |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