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3D 打印的革命性
3D 打印源自100 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3D 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 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发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称3D 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 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业的迅猛崛起。
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 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现今,3D 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 多个不同的行业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其实,众多的3D 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即便在2008 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3D 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 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3D 打印机能精准地“打印”原物的特征。 |
B.第二段中“3D 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表述,很好了佐证了第一段末尾“(3D 打印)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的说法。 |
C.第四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印证了前面“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一说法。 |
D.3D 打印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行业,选文介绍了它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情况。 |
结合选文,请找出3D 打印的优点有哪些(不少于两点)。
阅读《诱人的蓝色能源》,完成小题。
诱人的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势。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文章开头从神话故事里的“龙宫”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蓝色能源有了哪些了解。
答: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可以在南海开发何种蓝色能源。
【材料】
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络、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线轴(zhòu)部置
B.交叉(chā)织梭
C.结(jié)实经世济民
D. 经络(nuò)追本朔源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必须相辅相成
B.根深蒂固必需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必需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必须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 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美好的声誉》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①“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②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赞美黄河,岂能容忍有人这样“攻击”她!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道理。这难听的话刺到了我们的痛处。
③黄土高原曾经郁郁葱葱,黄河的水也曾经清澈碧绿。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若筑起高和宽均为1米的土堤,至少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长期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④水土流失了,每年随之而去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3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每个劳动力耕种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七倍以上的农田。他们早出晚归,累死累活,即便是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一亩地才打三四十公斤粮,收二三十公斤油籽。
⑤“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浑浊不堪,因此有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之说。黄河的年经流量为423亿立方米,远比世界上的一些大河少,但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8公斤,每年输沙量达16.4亿吨,两项指标均高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黄河的流域面积不及密西西比河的1/4,但年输沙量却是密西西比河的5倍。
⑥注入黄河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每年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流的一些地区,河床已高出两岸十多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真的如李白所说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少年来,这条悬河成为架在人们头上的长剑,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黄河成为一条害河,人们望黄兴叹,谈黄色变。
⑦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危机。世界各国水土流失的发生,无不是植被破坏的结果。
⑧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约需100年到400年时间,而若无植被的保护,风雨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就可把这些沃土冲光。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为什么说“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这句话运用 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中“外衣”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句中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有人说:“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一句改为“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更简洁。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