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完成小题。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亦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也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要抓紧时间读书。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不囿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心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前不久,在台湾有个与佛教有关的公共讲座,演讲者看着台下攒动浮躁低头看手机的听众,感叹说:“无法专注于当下,反而让许多人感叹时间不够用,因为,心正在怨叹过去、烦恼未来,当下这一刻都浪费了。”专注,便能赢得读书时间;专注,便可安于读书环境。做不到专注,便无从说起,必一事无成。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以下这段文字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谈谈你的看法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
不必在乎
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如果这类做人的根本都不在乎,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的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达观者宠亦(),辱亦(),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绝不能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否则,那就一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成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即不骄纵自己,隳颓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自己。他们成天跪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度,极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及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好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骄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第②③段四个()中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A.自然 | B.泰然 | C.坦然 | D.淡然 |
第③段“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是;
第⑦段“人达到了这种境界”中加点的“这种”指代的是
。第④段引用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成失败之母”两句名言,如果删去其中一处都不好。为什么?
第⑤段中的“侏儒症”在文中指什么?(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章主要论说“许多事不必在乎”,但却以“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开头,哪些事是应该在乎的?为什么要在乎?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④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⑤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⑧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⑨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第②段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第③段中划线句“她心里太苦了”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⑥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第⑨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悲伤也成享受”。
丽格海棠胡飞扬
① 我是一个花迷,总希望我家阳台上一年四季花开不败,姹紫嫣红。在我精心种植的盆花中,春、夏、冬三季都已不乏名花异卉,唯独每到深秋,阳台上一片疏落,让人好生怅惘,平添了几分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寂寞感伤。
② 于是,我便盘算着去寻觅一盆能在深秋傲霜绽放的名花。而在秋冬之交才进入盛花期的名花莫过于丽格海棠。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曾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海棠诗:“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首诗常常萦绕于我的脑际,让我与海棠结下了不解之缘。
③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先生曾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资典故叫做“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曹雪芹的《红楼梦》残缺未完。而长眠九泉的恨水先生却有所不知,他的人生第一恨事“海棠无香”之说却被时下有香的丽格海棠彻底颠覆了。丽格海棠系优良杂交品种,由德国人奥特·丽格历尽艰辛方才培育成功,所以这种有香味的稀世海棠就用了这名德国植物学家的名字来冠名。丽格海棠花繁叶茂,超逸群卉,能散发淡淡的馨香,极不易培植,远胜西府海棠,实乃上品中的上品。
④ 我打定主意,便决计用我家那盆最珍贵的“金边瑞香”去隔壁三单元老张家换回一盆同样珍贵的“丽格海棠”。老张的爱人跟我同在一个单位的机关大院上班,两家关系相处甚好,我想他应该不会拒绝。
⑤ 几经讨价还价,老张拗不过我,最终还是把他最心爱的那盆开着金黄色花朵的“丽格海棠”换给了我。一阵欣喜之后,我把它小心翼翼地置放在我家花草葳蕤、生机蓬勃的阳台上。
⑥ 我很担心这盆名贵的“丽格海棠”跟我一样的虚弱,一想起风刀、霜箭、冰雪、虫害,便为之焦虑。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个网罩,还不时施点钾肥及腐植酸之类的花肥。一天,我发现那绿叶儿有点发黄;起初我以来是它不适水土的缘故,可渐渐地,叶儿边缘竟像处于脱水状态一般卷曲了。我急得没一点法子。
⑦ 恰巧这时,单位又派我到北京出差。没办法,只得把这盆名花郑重地托付给妻子,要她留神照管。在北京出差期间,我时时牵挂着我的那盆“丽格海棠”,因为我知道妻子一向大大咧咧,对于栽花养草也并不十分内行,只是在周末才记得给花儿浇点水。
⑧ 在北京办完公事,甚至顾不上文朋诗友的邀约,顺便去游览一下首都的风景名胜,便急匆匆地赶回家去。到家第一件事当然是去看那盆令我魂牵梦萦的“丽格海棠”。一睹芳颜,大为惊异:只见它在霜气深重的夜晚,舒展开翠绿的枝叶,显得生气蓬勃;那特有的馨香从鹅黄的花蕊里散发出来溢满阳台;几粒挂在嫩芽上的露珠儿晶莹透亮……
⑨ “这盆花儿何以死而复活、如此茂盛?莫非你换了沃土,雇了花师?”我急切地想解开这个谜,便一个劲地问着妻子。妻子轻松地笑了:“哪来那么多‘莫非’?我可没有你那份闲工夫!”
⑩ 这时,老张刚巧推门进来了。老张是一位园艺师,种植花草很有一套经验。他接过妻子的话头平静地说:“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而你却不知‘丽格海棠’的特性首先就是要保持光照充分和通风良好,都怪你太娇宠它了。是我帮你拆除了那付网罩,让它饱受了阳光雨露的滋润、风霜雨雪的洗礼。”老张停顿了一下,很像一位哲学家,他意味深长地接着说:“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它正好体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说明一切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呵,真不愧是花卉高师!我突然心有所悟:这,难道不正是谈的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么?老张的一番话,如同丽格海棠淡淡的馨香,沁入了我的心扉。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写张恨水的“人生三恨”?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对丽格海棠的喜爱?
第⑧段画线部分描写有何作用?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这,难道不正是谈的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么”中“人生哲理”是什么?“丽格海棠淡淡的馨香”中的“馨香”在文中的含义有哪些?
心态与际遇佟晨绪
① 如若际遇是舟,那么心态定是舵。因此,决定人生前行正确方向的,绝非际遇,而是坚定且从容的心态。
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写的千古绝唱。即便几度失意,他为官数任,都能造福百姓。正因为胸怀天下,他才能在人生坎坷之中,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坚定与从容。上帝说,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于是,天地间既有负重一生的蜗牛,也有逍遥一世的沙鸥。
③ 人有悲欢离合,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但无论置身于何种际遇之中,你的成败都是你所为,而你的所为又源于你的心态。
④ 顺风时,有人乐不可支,或过于得意,忘了把舵,一旦暴风雨突袭,便有沉船覆灭之灾。在鲜花与掌声中,又有多少人能克制内心的狂喜而保持冷静呢?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央视风靡全国之时,毅然决定离开央视,她在一个访谈中透露,当时的这种知名度和荣誉更多的来自于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大的平台,而不是来自于自己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所以让她产生了一种恐慌感,觉得必须要去学习,不能够再自我陶醉了。她希望可以通过不断地深造,洞开更大更广的世界。而她的选择是对的,现在她取得的成功,说明了顺境时的不骄不躁与果敢理智,是人生再上一层楼的前提,切莫被一时的掌声蒙蔽了一世的路。
⑤ 当暴风雨来临时,有人悲观失望,甚至坐以待毙。人生之旅,对他们来说,恰如逆水行舟,当意志之篙松劲之际,便是不进而退之时。相反,际遇愈窘,心态弥坚,我们便可“境随心转”,这诚如一个名联所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者,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面对困境,我们怎可轻易放弃?
⑥ 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也许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出牌。在顺境中,我们仍应奔跑,去寻找心中的向日葵;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平和而又坚定的心,迎风破浪,驶出逆境,驶向心仪的彼岸。在纷扰的人世间,保留会稽山的一抹苍翠;在浑浊的人事纠葛中,汇入兰亭曲水的一缕清波。遇事静下心来,胜不骄,败不馁……
⑦ 纵览众生前行的万象,我们该为在浪里浮沉、梦中不断追逐的人,送去最最虔诚的祝福,他们已然是我们最可敬的榜样。文章开头“如若际遇是舟,那么心态定是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 褐色举腹蚁和金合欢树具有共生的关系。褐色举腹蚁以金合欢树为家,平时就居住在空心的刺里;而金合欢树则仰仗着褐色举腹蚁作为其“保护神”,并通过树叶基部的蜜腺分泌蜜汁来“犒劳”举腹蚁。但是,如果长颈鹿长期不来吃金合欢树的叶子,金合欢树也就不用“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了,树上的空心刺就会减少和退化,当然,蜜汁的供应也就逐渐萎缩了。这样,缺少了蜜汁滋养的褐色举腹蚁就只好自行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介壳虫。其实,褐色举腹蚁平时也饲养这种介壳虫,只是数量不多,当金合欢树不再分泌足够的蜜汁后,褐色举腹蚁才开始大批地饲养介壳虫。不过,这种介壳虫是靠吸食金合欢树的汁液为生的,而且还传播一些疾病,对金合欢树的生长非常不利。也就是说,如果长期没有长颈鹿吃金合欢树的叶子,这些金合欢树反而会日渐枯萎、死亡,而那些不时地就有长颈鹿啃吃的金合欢树却长势良好。
② 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在金合欢树的周围形成的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的消失,就能够导致出乎意料的灾难性后果。 第①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阅读全文,你对文章第②段有怎样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