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原句填空.
(1) ,在河之洲。(《诗经》)
(2) ,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4)那柔曼如提琴者,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5)莲是高洁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 , ,”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
(6)《岳阳楼记》中“进亦忧,退亦忧”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1850—1914年和1950—1973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B.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
C.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 D.美国扶植欧日经济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1922年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
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 |
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 |
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B.新经济政策时期 |
C.农业集体化时期 | D.工业化建设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