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W、Q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X |
|
||||
|
|
|
Y |
Z |
W |
Q |
|
|
|
|
|
A.Z与W可形成的化合物在5种以上
B.Z、W、Q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水溶液一定呈中性
C.X、Y、Z、W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是Y2X7W2Z
D.X与Y、Z、W均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的化合物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
B.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
C.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
D.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
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A.称量 | B.溶解 | C.转移 | D.定容 |
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
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
D.测定中和反应反的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
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A. |
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 |
将25 g CuSO4·5H20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
B. |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
C. |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 |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
D. |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
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目的 |
分离方法 |
原理 |
A. |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
乙醇萃取 |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
B. |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
分液 |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
C. |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
重结晶 |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
D. |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
蒸馏 |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