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5日,毛泽东等向国民参政会提出建议:“武汉成为敌人急切窥觎的目标,因之,我们认为最急迫的问题莫过于如何保卫武汉与取得第三期抗战的胜利”。这表明
| A.日军企图占领淞沪地区 | B.中共和国民党合作抗日 |
| C.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D.中共准备发动武汉会战 |
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鸦片战争 | B.戊戌变法 |
| C.辛亥革命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
|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该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