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
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
(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考古与历史

材料一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材料三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

(1)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辩论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