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时江夏太守陶侃与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太守杜正冲东奔魏兴,殷亦弃官而遁。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而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分:料想 | B.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诣:到 |
C.呵燕令出,斩之以徇徇:示众 | D.但营器杖营:军营 |
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张光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 ②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③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 ④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
⑤呵燕令出,斩之以徇 ⑥光从邈言,使居成固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在太守张损战死的情况下,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连续几次出奇兵打败敌人,突围而出。 |
B.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从水陆两面巧设伏兵,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C.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才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
D.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令人叹惋。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2) 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①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轫其中。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②。
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勔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郡者二十年。
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注]①内帑:府库的钱财。②戢:止息,收敛。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器其能。器:认为有才能,器重。 |
B.京讽勔语其父讽: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 |
C.引为发运使引:招来,叫来。 |
D.籍其赀财籍:登记并没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 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致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丁母忧忧:忧虑。
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聚积。
讫事赴阙讫:完毕。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⑵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④,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②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救。”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③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④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 |
B.次晋寿,宣武宴驾次:驻扎 |
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竟然 |
D.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坐:空,徒然 |
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分)( )
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5分)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5分)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志 苟 不 立 虽 细 微 之 事 犹 无 可 成 之 理 况 为 学 之 大 乎 昔 者 夫 子 以 生 知 天 纵 之 资 其 始 学 也 犹 必 曰 志 况 吾 党 小 子 之 至 愚 极 困 者 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畏,字子安,其先遂宁人,父徙洛阳。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除西京国子监教授,舒亶荐为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有盗学士院厨钱罪,为王安礼所白,畏抗章辨论。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吕大防、刘挚为相,俱与畏善,用畏为工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防、挚之争,畏助大防攻挚十事。挚罢,苏颂为相,畏复攻颂。颂罢,畏意欲苏辙为相。宣仁后外召范纯仁为右仆射,畏又攻纯仁,不报。畏本附辙,知辙不相,复上疏诋辙不可用。其倾危反覆如此,百僚莫不侧目。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及大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惇、吕惠卿可大任。惇入相,畏遣所亲阴结之,曰:“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梁焘。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惇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中书侍郎李清臣、知枢密院安焘与惇不合,畏复阴附安、李,惇觉其情;又曾布、蔡卞言畏平日所为于惇,遂以宝文阁待制出知真定府。寻落职知虢州,入元祐党。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以元祐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邢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然恕疏而多失,畏谋必中,其究俱为搢绅祸云。
(节选自《宋史·杨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友交劝之交劝:结交勉励 |
B.为王安礼所白白:揭发 |
C.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度:揣度 |
D.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致言:献言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
B.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
C.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
D.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畏原本没有仕途功名之心。虽自幼好学,却一度不愿涉足科举;被调任成纪主簿,他也不赴任,仍志在经术。 |
B.杨畏对私恩与公责不分。他受舒亶荐举,自觉舒亶有恩于他,便不顾舒亶丑行,竟然上表相争,招致贬官之罚。 |
C.杨畏与多名重臣交恶。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先后诋毁刘挚、吕大防、苏颂和范纯仁,甚至还有他一度依附的苏辙。 |
D.杨畏政治立场有时并不坚定。他曾举荐章惇,后章惇做了宰相,让他供职吏部,而他却不忠于章惇,终致一贬再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
(2)畏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邢恕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