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现有部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如表所示:
元素编号 |
元素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 |
T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
X |
常温下单质分子为双原子分子,分子中含有3对共用电子对 |
Y |
M层比K层少1个电子 |
Z |
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离子中半径最小 |
(1)写出元素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
(2)元素Y与元素Z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Y单质的熔点比Z单质低
b.Y的化合价比Z低
c.Y单质与水反应比Z单质剧烈
d.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
(3)T、X、Y、Z中有两元素能形成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
已知某反应A(g)+B(g)?C(g)+D(g)进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ΔH=________kJ·mol-1(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使逆反应速率增大,则E1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ΔH________。
(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A(g)+B(g)C(g)+D(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A |
B |
C |
D |
|
甲 |
a mol |
a mol |
0 |
0 |
乙 |
2a mol |
a mol |
0 |
0 |
丙 |
a mol |
a mol |
a mol |
a mol |
丁 |
a mol |
0 |
a mol |
a mol |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C(D)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
A.乙=丁>丙=甲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4)若上述反应达到平衡,为了提高A的转化率,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上述反应。下列情况可以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
A.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 B.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C.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D.消耗A的速率等于消耗D的速率
E.各组分浓度之比为1:1:1:1 F. C生成的速率等于B消耗的速率
常温下,向100 mL 0.01 mol·L-1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 mol·L-1MOH溶液,图中所示曲线表示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信息可知HA为________酸(填“强”或“弱”),理由是____________
(2)常温下一定浓度的MA稀溶液的pH=a,则a________7(填“>”、“<”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
(3)请写出K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
(4)K点对应的溶液中,c(M+)+c(MOH)________2c(A-)(填“>”、“<”或“=”);若此时溶液中,pH=10,则c(MOH)+c(OH-)=________mol·L-1。
A、F、G是单质,其中A、F是金属单质,且A是现在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F具有黄色的焰色反应,G是黄绿色气体;B、C、D、E是化合物;E到D的现象为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生成物没有全部写出):
(1)推断:A__________F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E→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C→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硅和硅的化合物既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又是重要的现在新型材料。
(1)陶瓷、玻璃、水泥的组成中的共同成分是__________盐。
(2)2009年,华裔科学家高锟以研究传播力纤维光信号传输的骄傲成绩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材料是______________。
新制氯水中含有Cl2、H2O、HClO、H+、Cl-等粒子,根据下列性质选择恰当的粒子进行填空。
①使新制绿水呈现浅黄绿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起杀菌消毒作用,光照易分解的弱酸是______________.
③能与硝酸银作用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