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发表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材料三: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最大看点,是政府职能转变所释放的“制度红利”。通过政府的“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不缺位,是指政府着力投资民生工程,缓解大众的“后顾之忧”;不越位,是指政府告别把市场准入大权牢牢捏在自己手中的做法,政府该做的是优化监管体系,及时将劣质企业驱除出市场;不错位,是指政府不与民争利,及时做好市场参与者的各项合理的服务,从而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企业应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依据。
材料一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社会要求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呼声强烈,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于2013年3月“两会”后公布,目前正处在征求意见和建议阶段。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其中,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有关部门将从2013年开始陆续推出工资支付条例、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等多项条例。
(1)描述和分析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并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经济意义。
(2)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应如何实现党提出的这一目标?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由农户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文件强调,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1)简要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的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的教育支出逐年增长。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41%;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66%;2012年达到4%。
材料二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解决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为推进教育公平,国务院要求各省(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江苏、黑龙江等省以开放心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部分省(市)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源利益难调等理由,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和家庭利益的政策,迟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
(1)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3)请运用整体与部分的有关知识,评析各省份的做法。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强调,第一,双方都有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意愿。第二,40多年双方合作的积累,使两国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第三,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第四,双方建立了22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第五,未来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奥巴马表示,我同习近平主席就广泛议题进行了建设性会谈。我认为习近平主席很好总结了双方的讨论,美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战略目标,要采取措施使双方讨论机制化、常态化,中国继续和平发展非常符合美国利益。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支付的不断完善,加上物流业的配套建设,网上购物方式获得更多人群的青睐。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网上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66%。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产业,不仅直接产生了美术设计、网购服务、仓储、配送、系统开发等行业,而且还催生了网模、职业砍价师、网购推销员等新兴衍生职业。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知识,分析网购这一经济现象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