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着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的不间断的努力。依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历代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有何不同,并归纳出影响核心区域变化的因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居右】——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2)在下列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对“英国的崛起”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无敌舰队 |
亨利八世 |
清教 |
光荣革命 |
大宪章 |
拿破仑战争 |
牛顿 |
新模范军 |
克伦威尔 |
天主教 |
工业革命 |
权利法案 |
鸦片战争 |
莱布尼茨 |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20世纪50、60年代,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工业迅猛发展与公害泛滥的年代,至今被称为“世界八大污染事件”中的六件发生于此时期的美国、日本以及英国。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上133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1979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原则并被广泛接受;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014年9月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历史上的欧美国家通过基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已不应再被模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提出遵循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关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要求: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准确精练,论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本主义完美吗?无疑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想象力,竞争机制导致科技的迅速进步,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都是由资本主义体制导致的,而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导致人类财富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其次,资本主义主张天赋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和文明的象征。但是资本主义在另一方面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社会不平等,它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贫穷。......。第二个致命弱点是供需不平衡,表现为经常性的经济危机。根据亚当·斯密的设计,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体系,该体系不需要外在的政府干预,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资本主义这架机器经常发生故障。
材料二 那么社会主义完美吗?首先,社会主义是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弱点批判的产物,作为社会形态,它应该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站。其次,社会主义基础是社会公有制,资本主义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和逻辑起点,这是导致不平等的根源,与此相对,社会主义通过对剥夺者剥夺的方式,将社会基础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平等的基础。其三,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经济平衡发展,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发生。但是理论上的完美并不等于实际过程中没有问题,根据马克思设计,社会主义应该出现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但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如此,这就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天性不足。另外,社会主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会平等,人民当家作主,没有资本家,地主,大家都是劳动者,但这并不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相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大家吃大锅饭。最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消除了资本主义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但导致了另一种经济危机的出现,即有效供应极度不足。
材料三什么是完美社会治理模式?完美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该是既能确保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保持社会的平等,在效率与平等之间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但是现实世界中资本主义具有效率优势,但缺憾是不平等,而社会主义能够确保平等,但无效率。效率还是平等?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要效率,就要牺牲平等,要平等,就要牺牲效率,不可以两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显然都不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固有的毛病,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是不平等地分享上帝的恩施,社会主义的固有美德是共享苦难。所以理想社会模式只能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而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事实上,在当今世界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也不存在纯粹的社会主义,只有两者的混合。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与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材料三作者构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完美社会治理模式,你如何评价这个模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治维新前,部分中下级武士曾参加并主持过藩内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其经历了改革风浪的考验,积累了政治斗争经验。在倒幕中,他们善于运用各方面力量乃至农民武装,以打倒主要敌人---幕府。倒幕成功后,他们在改革中又对强大的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用公债偿付的形式迫使其转变为用公债投资新式企业的资产阶级,这减缓了贵族反抗的激烈程度。在稳步而又坚决地把大权归揽于维新派的前提下,他们最后才启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开化改革过程,这表现出维新领袖人物的政治谋略和行政才干。
康、梁等维新派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没有社会阅历和改革实践。他们急于求成---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全面开花……同时对慈禧、对守旧大臣等各方面人士没有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以分化和减少改革中的阻力……戊戌维新运动,终因反对者众,支持者寡而失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十四章中日战争,1937---1945年
1.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兴起
1932年的“五·一政变”;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不宣而战,1937年
3.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4.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5.国共合作及其摩擦
6.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生产自给运动;外国观察家;迪克西使团
7.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1943年的开罗会议;史迪威危机;赫尔利的调停,1944—1945年;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8.战争的后果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国民党的衰竭;经济灾难;心理疲惫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日战争”目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12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字数不少于180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繁盛篇: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在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稳步前行……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材料二 衰落篇:汽笛轰鸣淹没了摇曳驼铃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材料三 崛起篇:世界繁荣的呼唤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日、俄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意义?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丝绸之路崛起的因素有哪些?“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