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盂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是一种“内源式”的启蒙。并指出导致近代中国启蒙具有“外源式、突变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指的是什么?并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什么会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梁启超关于甲午战争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基本线索”,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建国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出现很多种说法: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四个阶梯论”);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新陈代谢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要有明确主线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
观点一 |
观点二 |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1900年 |
1917年 |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1840年 |
1860年 |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2010)。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单位是19901nt. GK$(Intemational Gearv-Khamis dollars)
从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