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英国经济政策不断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影响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向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主张国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张学博《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最早,其特点是始终自发和分散地进行……然而这也有其自身的好处:自由自在地进行工业革命,不受国家干预,更有利于散在民间的大量资本的利用,从而在整体上仍然构成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革命。
——谭天宇《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被国有化,被政府控制或统治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兴盛的原因。并运用相关史实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采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主张及其提出背景。从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如何理解同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扩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纵览英国民主革命史,还有一层也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这里,我是指着她的合理的协商精神而言的,不通过流血的手段而达到理想的目标正是民主的最高境界。虽然英国革命之初也曾有过内战,但比较起来,她依然算是流血最少的一个。此后,代议制既经奠定,英国的政治革命便一直循着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
——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1)通过对材料一中“合理的协商精神”的理解,请你举出英国民主实践中符合这一“精神”的两个事例,并分别指出其能够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我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一如所有此类看法一样,得益于民主历史中以后这个特别的立场,亦即这样一种信念:民主的思想和实践只有最终得到保护,才能在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得到扩展和深化。
——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主的思想和实践最终得到“保护”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民主的不同形式的发展历史正是一定政治观念和政治实践形成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在西方的具体体现最为明显。
——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3)通过对材料三的理解,请指出近代西方有哪两种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其政治观念和政治实践方式有何不同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其中“东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
(1)写出古代中国两项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2分)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这种特点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大发明为什么“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3分)为什么三大发明在明清之际未能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虽然这些哲人们并未发现支配整个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但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其中有少数君主,还有他们的一些臣民。不仅在欧洲,甚至这种影响还波及到当时的美洲,它甚至并没有随着18世纪、19世纪的结束而消失。
请回答:
(1)欧洲启蒙时代的伟大哲人们是如何批判封建制度的?又是怎样设计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5分)
(2)在当时的欧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批伟大的哲人?(3分)
(3)分别列举这些伟大哲人是如何影响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历史进程的。(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二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摘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公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建议与顾炎武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指出顾炎武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
(3)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