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值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徐州市某中学高二(1)班的学生成立自主学习小组,以“功绩献祖国,影响余后世”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恰同学少年]
第一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立志走出闭塞而贫穷的乡村,实现自己的抱负。从湘乡县立高小到长沙中学,再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无论身处哪一方学堂,他都是最勤勉的学生。那一灯如豆,通宵读书的身影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1)毛泽东砥砺自我的求学之路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伟大的功绩]
第二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当代史学家们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概括为“四个一”: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创立了一个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对此,有同学表示:“英雄造时势,新中国的开创与发展有毛泽东一人足矣。”
(2)请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
[光辉的思想]
第三小组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如今,不少人仍爱读《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原因在于从中可以学到分析问题的独特方法,增强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毛泽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至今读来仍令人深受裨益。
(3)请你选择上面名言中的两条,分别指出其蕴含的哲学智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 人们开始怀疑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正遭遇“道德寒冬”。面对这一窘境,需要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向善的因素,树立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并加强立法让那些主动去“扶”去“助”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扶得起”变成人人欲为的德行,实现由“不扶”到“扶”的变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某市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总结提炼出“包容 尚德 崇法 诚信 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把文明创建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来抓,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体性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引导市民长期投身文化建设。通过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人文内涵,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提振城市精气神。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角度,说明文化建设在该市创建文明城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2)依据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上说明在“实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做到正确的实践,请你提供两条方法论的建议。
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应如何实现有所作为。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某校高三(2)班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进行学习探究。
探究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调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
十六大: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注:①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12—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即可,明显偏低(2002—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0.1%)。②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的目标,2012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分别年均增长7%、7%、6.7%。
(1)根据图(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说明十八大提出经济发展“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合理性。
(2)结合上述两个图表,说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调整的哲学依据。
探究主题二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友的两个帖子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3)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网友“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也就上去了。 |
跟帖一: |
网友“冻土”:他年收入100万元,我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年收入202万,我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年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
跟帖二: |